看教育部新聞練打字

新聞來源:教育部即時新聞RSS服務

為翻轉現場傳統數學教學,並厚植學生數學素養,教育部國教署賡續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辦理「就是要學好數學(JDM)計畫」,透過邀請有理想熱情的教師參與工作坊,共同研發數學奠基模組與素養微課程,並鼓勵教師將開發成果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動手實作,提升學習興致兼顧數學概念建立;另開發符合十二年國民教育之數學素養評量,以利掌握學生學習情況,讓教師適時調整教學。112學年度共設計73件活動及52件試題,並辦理128班次數學活動師培訓活動進行推廣,共有近2,000位教師參與。臺中市小學教師分享,奠基模組以遊戲方式帶入數學課堂,運用輔助教具,讓學生邊玩邊學,大幅提升學生學習興致。此外,也透過素養微課程,提供生活實例情境,結合數學單元的抽象概念以增強學生理解,進而有助提升解決日常問題能力。像是先讓學生描述對於「坡度」的主觀感受,帶入實際生活中無障礙坡道合理坡度,並請學生動手實測檢視及練習推論,讓學生理解「三角比」的數學概念。國教署表示,數學奠基課程拓展教師於課程教學設計視野,活潑生動的課程教學更觸動學生學習興致,不僅有實體工作坊,亦提供教學影片讓教學教師不受時空限制,依各自需求作為增能參考。國教署表示,對於偏鄉離島地區,透過數學奠基課程亦顯著改善並提升偏鄉孩子數學學習力。像是金門縣開瑄國小自108學年起發展以數學奠基為主題的校訂課程,實施至今不僅提升整體學生數學學力表現高於全國平均,且低成就生比例遠低於全國;臺東縣崁頂國小於110年引進數學奠基課程,原先的學習扶助教學班級數量逐年減少,今年甚至完全不需開設。臺中市清水國中將奠基課程融入暑期數學營隊活動,且逐步發展為大型課程,不僅學校行政團隊協力合辦,更讓畢業生回校當「關主」帶領學弟妹共同學習成長。數學奠基課程不只重塑師生對數學的認知與態度,更讓數學課堂成為充滿活力和探索樂趣的旅程。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94A86EFC7D9947A
為表揚推動學生事務與輔導工作表現卓越學校及人員,教育部特舉辦「113年教育部友善校園獎」,今年由國立中央大學林沛練學務長榮獲特殊貢獻人員殊榮。林沛練學務長表示,身為老師最大的成就便是看到學生畢業後,能夠找到自己適才適性的工作,在各行各業發光發熱,為社會國家做出貢獻,這些年來,個人有幸榮獲的各種榮譽獎項,均來自同事、學生以及研究生團隊的努力與合作,包括特聘教授、傑出研究獎、教學傑出獎、傑出導師獎、服務傑出獎、傑出論文貢獻獎及傑出產學貢獻獎等。林沛練學務長並分享,作為學務長,致力於創造一個支持性和包容性的校園環境,期使中央大學的學生們能在友善校園中成長茁壯,109年學校榮獲教育部頒發學生事務最高獎項—「友善校園卓越學校獎」、111年榮獲大專院校「健康促進特優獎」,迄今亦已帶領中央大學務同仁共主辦4次教育部全國大專院校學生社團評鑑活動。另外,林沛練學務長也表示,為積極實踐大學之社會責任,長期關注如何提升學生的學習環境和生活品質,強化友善校園各項軟硬體措施,以協助推展中大人文素養及教育資源優化,確保學生的學習成效,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品格和社會責任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及培養職涯軟實力,期望將活生生的「人生實用學」,向下扎根,以身作則培養學生具備反思與執行能力,也身教言傳同仁能以寬容、成熟、懷抱熱情的態度樂在工作。教育部感謝辛苦耕耘付出國立中央大學林沛練學務長及各位學務、輔導人員與教育夥伴以愛心、耐心及信心灌溉莘莘學子,也期盼在親、師、生共同攜手合作下,能夠構築尊重、包容與安全的友善校園,並能永續深耕,以開創教育新未來,再創新猷,讓學生們能安心就學、開心成長。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4C8616040F6A5A0
「113年度教育部教學卓越獎」頒獎典禮今(20)日在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登場,各組角逐競爭激烈,在公平嚴謹的評選機制下,最後選出19個團隊金質獎,21個團隊銀質獎。教育部部長鄭英耀、南投縣副縣長王瑞德也親自到場向得獎者祝賀,並肯定其對教育的用心與付出。教育部表示,教學卓越獎從92年開始舉辦,鼓勵教師專業成長、團隊合作、創新教學、適性輔導,樹立優質教學典範。今年度各縣市共推薦100個教學團隊參與複選,各團隊全力呈現最優質的教學理念與策略,展現教師的專業與熱忱。經評審委員審慎討論,評選出40個入圍團隊,其中19個金質獎團隊各可獲得60萬元獎金,21個銀質獎團隊則各可獲30萬元獎金。高級中等學校組共7所學校入圍,其中3所獲金質獎,分別為:新北市立中和高中、臺北市立南港高工、新北市立板橋高中;4所銀質獎學校分別為:雲林縣立斗南高中、臺北市私立開平餐飲學校、臺北市立成淵高中、國立臺東專科學校附設高職部。國中組共8所學校入圍,其中4所獲金質獎,分別為:新北市三多國中、基隆市八斗高中國中部、高雄市鳳山國中、臺北市麗山國中;4所銀質獎學校分別為:臺南市文賢國中、臺中市四育國中、桃園市八德國中、宜蘭縣大同國中。國小組共15所學校入圍,其中7所獲金質獎,分別為:臺南市仁德國小、新北市文德國小、桃園市公埔國小、嘉義市文雅國小、宜蘭縣岳明國中小、嘉義縣來吉國小、新北市大坪國小;8所銀質獎學校分別為:臺北市日新國小、屏東縣北葉國小、新竹市青草湖國小、臺中市上安國小、臺南市立人國小、苗栗縣后庄國小、桃園市觀音國小、臺中市瑞井國小。幼兒園組共10園入圍,其中5園獲金質獎,分別為:新北市景新國小附幼、高雄市大寮幼兒園、桃園市南崁幼兒園、新竹市竹蓮國小附幼、臺南市茄拔國小附幼;銀質獎5園分別為:新北市石門國小附幼、屏東縣西勢國小附幼、宜蘭縣羅東鎮立幼兒園、嘉義市吳鳳幼兒園、臺北市新生國小附幼。國教署表示,本次獲獎教學團隊方案,可以看見教學團隊在課程與教學上的創新思維,並以學生為主體,用心發展多元的校本特色課程,結合美感教育、環境教育、AI科技、多元文化及國際教育等議題,跨域統整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育學生成為深耕在地與接軌國際的優秀人才。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190E440821D0BB6
教育部今(20)日在交通部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第二十屆技職之光」頒獎典禮,由葉丙成政務次長頒獎表揚參與國際性技藝能競賽表現優異及專業證照等領域具傑出表現的學生,以表達對他們的高度肯定,亦期盼藉由一年一度的頒獎活動,推廣技職教育創新研發能量與務實致用特色。本屆技職之光共遴選34組、49人獲得表揚,其中12組「競賽卓越獎」,是參與國際性技藝競賽表現卓越者,包含「2024年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為國爭光的2位金牌國手;22組「技職傑出獎」,則是在取得專業證照等領域具有傑出表現者。教育部政務次長葉丙成表示,技職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們在專業領域習得一技之長,並實現自我達成卓越成就,過程中進一步跨領域學習,精進知能,引導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出路,讓更多青年成為適應時代變化的整合性人才,是如今社會所需要,也是政府持續努力的方向。在「競賽卓越獎」部分,本屆得獎者在國際各大獎項皆取得非常亮眼的成績。來自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的劉音棋、曾玟心同學,其團隊設計的作品「RVVS遠距看診服務系統」,可以幫助獸醫進行大型牲畜遠距看診作業,並使用AI進行輔助辨識,解決獸醫人力不足的問題,本作品於2024年德國IF設計獎獲得「AWARD WINNER」獎項;另團隊所設計的「Uterus examiner」作品,可以幫助女生用衛生棉做簡易的子宮檢查,根據經血的顏色、血量、血塊大小,以此發現身體的異常,該作品也獲得2024年紅點設計獎「Red Dot Award」獎項;此外,團隊還設計出「SWC防護林集水器」,能夠幫助尚未成熟的樹木生長,除了具備供水的功能外,還能阻擋風勢,避免幼樹遭強風吹倒,此作品獲得美國2023年第八屆美國建築大師獎優選獎項。從團隊所設計各項作品,跨足不同領域及專業,並具備解決實務問題的功能,榮獲本屆技職之光,實至名歸。2024年第47屆國際技能競賽在法國里昂舉辦,共吸引來自全球69個國家1,400名選手參賽,臺灣於本次競賽勇奪2金、3銀、10銅、28優勝,共計43面獎牌的成績,其中國立嘉義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蔡昀融同學,在家具木工項目歷經4天共計22小時的賽程後,脫穎而出獲得金牌,蔡同學特別強調,此金牌的榮耀並非屬於他個人,而是來自於身邊每一位支持和幫助過他的人,感謝家人的支持、學校師長的悉心指導,還有學長姐們的經驗傳承,才能獲得此成就。臺北市立南港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現就讀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的陳思源同學,則是在冷凍空調項目榮獲金牌,陳同學表示,備賽訓練的過程中,無數次的調整與改進,讓他的技術與心態有重大的突破,競賽過程中與來自世界各地的選手競技切磋,開拓個人的國際視野,這經歷不僅是寶貴的學習經驗,也激勵他持續在技術與職業的道路上精進發展。「技職傑出獎」部分,證照達人共頒發技術型高中組14位及技專校院組8位同學,其中技術型高中組東吳高級工業家事職業學校賴維謙同學,技高畢業即取得全國技術士技能檢定5張乙級技術士證證書,除本科商業管理群外,還跨領域取得共40張證照,以無限的行動力勇於挑戰,為面對未來職場挑戰奠定堅實的基礎。教育部表示,技職之光堂堂邁入第20年,本次表揚活動更邀請歷屆得獎者與學弟妹分享心得,希望透過表揚活動,讓大家看到在技職教育也能夠創造許多成就,讓更多選讀技職領域的年輕學子,可以一同走出人生不平凡的道路,讓學生能夠自主學習、適性發展,期許透過教育的力量,培養專業技能,引領學生成功走向他們的人生輝煌。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B72ACB1585F8810
為深化原住民族教育內涵,教育部國教署委託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原住民族課程發展協作西區中心」,於113年12月20日舉辦「113年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師資之道成果展」,呈現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推動成果,並探討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相關議題,期待凝聚各界共識,成為原住民族實驗教育推動助力國教署說明,本次成果展以「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之師資培育議題」為主軸,內容涵蓋職前與在職師資培育、教師專業素養、教師社群發展等,並聚焦於不同原住民族群教師的教育圖像,作為未來各族群發展師資培育模組的參考依據。活動邀請泰雅族、布農族、鄒族及賽德克族等中部地區8所原住民族實驗學校參與,展示其在實驗教育中推動文化課程的豐碩成果,突顯原住民族教育的多元性與創新性。同時,為深化探討相關議題,安排資深原住民族教育研究學者陳枝烈教授分享對原住民族教育的剖析與建議,各受邀學校除介紹學校於辦學過程中推動原住民族師資培育的具體經驗與成效外,亦於會場靜態展示區呈現推動原住民族師資培育的教學成果。另由計畫主持人葉川榮、王金國及曾榮華教授主持綜合座談,透過專家學者與第一線教育實務工作者的深入交流,共同研議未來原住民族實驗教育師資培育的推動方式。國教署表示,原住民族教育承載文化傳承與族群發展的使命,透過本次成果展,將促進教育工作者間的交流與經驗分享,豐富原住民族教育的專業內涵。未來將持續透過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推動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發展,深化教師文化素養,進一步彰顯原住民族教育的特色與價值,為各族群的永續發展注入更多動能。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0A86A7852724EBE
為瞭解各項全民運動推展政策的執行情形,教育部體育署委託世新大學進行「運動現況調查」,今(19)日公布113年運動現況調查成果,國人參與運動人口比例達82.9%,規律運動人口比例自103年以來,首度達到35.3%(規律運動7333定義:每週運動3次以上;每次運動30分鐘以上;運動時會流汗也會喘),依據113年運動現況調查結果顯示,疫情後國人重視健康體現在運動上,113年規律運動人口增加0.3%。運動場所以國民運動中心及運動公園較去年增加比例最多,運動環境充足性與滿意度略有小幅增加,且具規律運動者可獲得較高的自我健康與生活快樂度。重要的調查結果分述如下:一、全民運動計畫的推行,使得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有所突破,近五年持續成長,近十年最高,113年達35.3%。(如附圖1)政府積極推動全民運動,於105-110年推行運動i臺灣計畫,111-116年延續運動i臺灣,推行運動i臺灣2.0。全民運動計畫的推行有所成果,113年規律運動人口比例達35.3%。113年較112年規律運動人口比例成長0.3個百分比。二、民眾重視運動強度,運動強度近十年增加幅度最大,女性增加比例大於男性。113年運動強度會喘會流汗比例為49.4%,較105年增加5.7個百分點。從性別來看,113年女性運動時會喘會流汗比例為44.6%較105年增加8.3個百分比,增加幅度較男性(+2.8%)高。(如附圖2)三、民眾至國民運動中心運動穩定增加,運動環境充足性與滿意度皆較112年小幅增加。與去年(112年)相較以國民運動中心增加最多(+2.5%);其次為運動公園(+1.9%)與在家運動(+1.3%)。62.1%民眾認為運動環境充足,較112年提升0.5個百分點,54.9%民眾認為運動環境滿意,雖僅112年提升0.1個百分點,但不滿意下降4.3個百分點。四、有規律運動者較無運動者感到更快樂與健康。113年民眾82.8%有規律運動者「自覺健康」較無運動者高9.9個百分點;72.0%有規律運動者「自覺生活快樂」較無運動者高10.4個百分點。顯示具規律運動者有益增加身心健康。五、穿戴式裝置科技仍為健身趨勢。職場健康促進與銀髮運動課程漸受重視。本調查以美國運動醫學學會(ACSM;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運動健身趨勢調查的項目,詢問網路民眾的意見。調查結果顯示,台灣民眾認為穿戴式裝置科技排名與前年一致,顯示穿戴式裝置科技及居家健身仍是主要的運動健身趨勢。職場健康促進課程雖是113年新增加的未來健身趨勢項目,但首次排名已進前五名,顯示國人的重視。其中,有運動者以女性、中年、專業技術人員為主;銀髮族運動課程113年排名第5名較112年排名上升四名,以女性、高齡、退休為主。不運動者可以男性、中高齡、自由業/軍公教/藍領等推廣職業健康促進資訊之目標;對女性、中高齡、專業技術人員推廣銀髮族運動課程資訊。體育署表示,113年度運動現況調查顯示,民眾於疫後更重視健康,運動為達健康的其一方式,使得規律運動人口有所提升。調查內容透過問卷了解民眾的運動習慣,以作為體育署未來推出多元化運動服務的參考。未來將持續推動「運動i臺灣2.0計畫」,協助地方政府推展縣市體育活動和發展地方特色運動,整合運動與健康促進,並強化質精量足的運動專業人力,營造友善運動環境服務。備註:本研究針對全國13歲及以上的民眾,在113年6月至8月進行市話訪問。採用分層隨機抽樣法,成功訪問25,486份有效樣本,在95%信賴水準下,抽樣誤差不超過±0.6%。連江縣至少完成385份,臺北市、新北市、臺中市、臺南市、高雄市與桃園市等六都至少各完成1,510份,其餘15縣市各完成至少1,067份。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8CC6B6EC6C1E338
教育部與公共電視合作節目「臺灣囡仔,讚!」已邁入第16季,以學生多元學習為題材,帶領觀眾走訪全臺16所中小學,由學生介紹學校如何與在地社區共同發展特色學習課程,讓不論是千人大型學校,或不到20人的偏鄉小校,都有展現獨特校本課程的舞臺。節目自12月22日起每週日上午10時30分於公視兒少頻道「小公視」播出,公視+、公視YT頻道同步上架,歡迎準時收看。教育部說明,新一季「臺灣囡仔,讚!」共製播16集,每集30分鐘,由主持人「君侖」與「姵君」分別帶領觀眾走訪16所特色學校,透過該校學生帶領,深入體驗學校多面向的學習環境、生活故事及社團才藝,探尋臺灣在地多元的生活及文化,看見臺灣教育的豐富與多元性。每集節目由造訪學校的學生介紹學校與社區、地方文化結合的各種學習課程,從生活日常中開展對社會、人文、環境、自然等知識的探究與學習,不僅建立在地認同,也將學習與真實生活情境結合,展現學生的學習成果。本季節目內容包括:海洋教育與藝術創作、戰地文史醒獅隊、媒體識讀走入社區、大坑產業蘭心夢、小米與泰雅文化、海岸守護與食魚教育、竹崎在地茶咖啡、家鄉走讀嘉明湖、水議題與汙水處理、山林智慧災害防救、文蛤養殖再利用、踏查蚵仔寮今昔、林邊漁鄉午仔魚、三峽文史國際交流、天文科學與星象廣播、天燈再生傳祝福等,不僅呈現學校豐富特色,也讓觀眾窺見臺灣各地的文化多樣性。教育部表示,108課綱上路後,不論是都會大型校園或是偏鄉小校,各校都致力發展獨特的校本課程,打造學校品牌,並重視與在地社區文化的結合,讓校園不再只是學生的學習空間,更成為整個社區的交流學習中心。「臺灣囡仔,讚!」可見證學生在108課綱的多元學習成果,預見未來更大的競爭力。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BC5D8D1747498C52
「2024年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2024年ITSA全國大專校院程式設計極客挑戰賽」共有來自全國30所大專校院、176名跨域創作與程式設計高手獲獎,教育部今(19)日在政大公企中心舉行頒獎典禮,除了頒發獎狀以及新臺幣5千元至10萬元不等的獎金,以鼓勵獲獎學生的傑出表現,同時也安排競賽得獎作品及計畫成果在典禮會場實地展示。本次活動由教育部「智慧創新關鍵人才躍升計畫」項下兩項競賽主辦單位聯合辦理。其中,「2024年全國大專校院智慧創新暨跨域整合創作競賽」鼓勵大專校院師生跨域整合,並鏈結產研與社群資源,拓展軟體創作人才之價值創造及創新創業管道。智慧創新競賽共分為物聯網與金融科技、智慧機器、數位永續科技以及體感互動科技等4組,計有72校387隊報名參賽,最終評選出各組第1名,以及第2名共8隊、第3名共11隊、佳作共16隊及跨域整合特別獎4隊,另外還有文化部、數位發展部數位產業署、社團法人臺灣智慧自動化與機器人協會提供5項特別獎。今年參賽作品憑藉卓越創新脫穎而出,作品不僅展現高水準的技術與應用潛力,也為未來生活帶來嶄新啟示。獲獎隊伍展現對技術與需求的深刻理解,也為AI、醫療、教育及娛樂領域帶來突破。獲物聯網與金融科技組第1名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學生團隊作品「智慧駕駛行為信用評估系統」,團隊設計了一套結合AI、邊緣運算與物聯網的創新駕駛行為評估系統,可透過車內鏡頭監控駕駛行為,搭配車用數據分析判定不良習慣與違規行為,並即時記錄至雲端,提供APP即時檢視功能。這套系統不僅可強化行車安全,也可有效降低交通事故的發生。國立高雄大學「IntelliTeach」獲智慧機器組第1名,IntelliTeach平臺解決了線上學習的痛點,其整合語音與影像資料,透過大型語言模型(LLM)自動生成筆記、摘要和分類,讓學生快速掌握學習重點,同時提供互動式問題解答功能,實現高效且沉浸的學習體驗。平臺還應用了嵌入式錄影設備,為教室提供自動化數位化工具。長庚大學「定位NCCT上缺血性中風的自動」獲得數位永續科技組第1名,該作品聚焦急性缺血性中風的早期診斷,開發了深度學習工具「DLAIS」,該工具可自動識別電腦掃描儀(NCCT)影像中的病灶,並以3D視覺呈現腦部健康與受損區域,大幅提升診斷效率與準確性,成為臨床醫療的得力助手。體感互動科技組第1名由銘傳大學的「虛實居家樂高拼裝體驗遊戲」獲獎,團隊將樂高積木帶入虛擬世界,運用Meta Quest 3及Unity打造VR遊戲,讓用戶以手勢辨識實現虛擬拼裝體驗。完成的樂高模型還可投放於現實世界或進行虛擬場景互動,提供經濟實惠的全新樂高積木樂趣。至於「2024年ITSA全國大專校院程式設計極客挑戰賽」,主要在培養學生應用軟體設計能力,提供跨校競技及切磋的機會。競賽命題與評審團隊由6位學界及業界專家組成,以網頁程式設計與資料庫整合為命題方向,並以網頁的前後端整合為主,以符合業界網頁開發設計的趨勢。競賽設初賽與決賽兩個階段,計有44校97隊報名。競賽最終結果,有8隊獲獎,由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團隊奪得第1名。因應智慧國家發展願景,支持我國各產業轉型升級需求,教育部推動智慧創新關鍵人才躍升計畫,聚焦在多媒體與人機互動、物聯網與區塊鏈、大數據與雲原生、系統軟體、量子計算等資訊軟體核心技術領域,重點培育素質優良的智慧創新關鍵人才,培養學生跨域實作能力,期使學生更具備產業競爭力。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99D43CA68A58183
為落實十二年國教將議題融入教學,增進教師規劃與執行美感課程專業知能,教育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於113年12月19日至20日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辦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以「AI ✕ AI:從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到美感智能(Aesthetic Intelligence)」為主題,吸引全國125位中小學教師報名參與。藉由講座、工作坊及科學教育館展覽導覽等活動,帶領教師認識AI工具並探討其在教育中的角色,透過課程設計與實例分享,協助教師引導學生運用AI工具進行學習與思考,進而培養適應未來挑戰的核心素養。教育部為推動美感教育第三期五年計畫(113-117),113年起委由國立成功大學辦理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並擔任總計畫團隊,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四個基地大學共同推動。為強化美感教育課程與社會環境之連結,透過定期辦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結合外部專業資源,激盪教師發想與實踐美感課程。本次工作坊聚焦探討資訊教育議題,期藉由跨域專業講座及跨校合作之工作坊,引導教師深度探討資訊教育的多元面向,包括批判性思考、合作共創、溝通表達與問題解決能力等。活動首日邀請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侯君昊教授深入解析人機共融時代的挑戰,並探討教育現場應如何回應與引導學生學習。續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展覽組林怡萱主任分享如何運用科技與博物館資源,開展創意教學並探索人機協作的可能性。林主任進一步透過工作坊實作環節,引導教師操作OctoStudio軟體,結合音樂、圖形到敘事創作進行動畫與遊戲創作,提升教師跨域整合想像力。此外並安排科教館特色展覽的導覽,包括「創新!合作!半導體未來館」、「HOMING找家:生物多樣性展」、「末日學校特展」與「設計我們的世界−科技性別化創新」,讓教師實地體驗科技與教育在展覽中如何跨域交匯,探索這些多元展示中的互動與應用,啟發對未來教學的創新思維與教學方法。12月20日活動進一步探索AI在藝術與設計教育中的應用,由藝術生活學科中心洪佳慧老師與黃美甄老師帶領教師展開「虛擬美感課程設計之旅」,體驗AI工具如何在課程設計與教學活動中扮演給力的協作工具。接續由akaSwap藝術總監王新仁(阿亂)介紹生成藝術的經典作品,探討生成藝術如何重新定義數位時代的美學語言。規劃「AIGC故事工作坊」,讓教師運用多種AI工具,從腳本撰寫、圖像生成、音樂製作、到語音合成及動畫剪輯等,共同創作及分享短影音作品。同時,邀請與多所大專學院合作的獨立遊戲開發講師蘇弋麟,分享AI驅動的遊戲創新,啟發教師如何將遊戲設計融入創新教學。活動最後,與會講師與教師共同反思並討論,如何將這些學習成果帶回校園,實踐於教學現場。因應科技日新月異,教育部鼓勵美感教師的教學方式與內容也能與時俱進,藉由本次工作坊提供教師專業支持並促進分享交流,除了讓教師了解AI對跨域藝術與設計的實務影響,並提供教師實際體驗與探索多元AI工具及館所資源,進一步激發教師創意思考美感與科技融合的教學模式,放大美感教育的各種可能。更多關於「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的活動詳情,請至「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官方網站」( https://aade.project.edu.tw/)進行瀏覽與查詢;或洽成功大學團隊蔡小姐,電話02-23145277。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C282BE20BE9735C
教育部為表揚對社會教育具卓越貢獻的個人及團體,訂於(18)日下午於國立臺灣圖書館B1演藝廳辦理「113年度社會教育貢獻獎頒獎典禮」。同時,為擴大獎勵對社會教育有功的個人及團體,特別於頒獎典禮當日,頒發感謝狀予參與本獎項遴選且入圍至最終決審階段的個人及團體(終身奉獻組2人、個人組9人、團體組3組),為滿懷熱忱、奉獻於社會教育的個人及團體致上感謝之意。「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源自64年開始舉辦,105年更名為「社教貢獻獎」,106年起定名為「社會教育貢獻獎」。希望透過本獎項的嘉許及公開表揚的典禮活動,表彰在臺灣各教育領域中,長期耕耘社會教育、積極實踐社會公益的個人及團體。本(113)年度社會教育貢獻獎由各中央、地方機關初審推薦並進入複審的優秀個人及團體計約90件,經評審小組經複審、決審評定各組獲獎人,包括終身奉獻獎2人、個人獎15人及團體獎15組,並由教育部辦理頒獎典禮予以嘉許表達祝賀與感謝。教育部長鄭英耀表示,社會教育的推展,即是仰賴有志之士的不吝付出,將自身專業融入社會服務,透過知識、技能與價值觀的傳遞,累積並擴散出正向的影響力。這股力量在一次次的付出與行動中逐漸發芽、茁壯,展現出無比的韌性,最終成為社會溫暖祥和的重要支柱。榮獲「終身奉獻獎」兩位得主,分別是新北市政府教育局推薦的尤佑‧倍苓女士及海洋委員會推薦的廖鴻基先生。尤佑‧倍苓女士自50歲開始習得傳承原住民泰雅傳統織布技藝,近28年來不僅在新店崇光社區大學擔任講座,賦予地方創生的機會,更經常應邀至外縣市部落推廣傳統技能。廖鴻基先生於87年成立「財團法人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為我國第一個為「鯨豚與海洋」發聲的民間非營利組織,多年來深耕海洋議題,為國內重要海洋文學作家,多篇作品獲選至各級學校教科書。榮獲「個人獎項」得獎者來自各行各業,他們以多元跨域、創新又充滿韌性的姿態致力推展社會教育。有著以無比的熱忱和耐心為身障學員設計安全合適的潛水訓練,並協助其取得證照的潛水教練;由媒體記者轉行,帶著同理、包容關照更生人協助其調適復歸社會的觀護人;有感於臺灣戲曲歌仔戲人員出現嚴重斷層,將自身所學無私傳承並引入社區及校園的歌仔戲團長;長期關注並收錄諸多受刑人的人生故事,持續以聲音傳播正向力量的廣播節目主持人;還有戮力培訓客語教學人員、撰寫客語繪本有聲書、積極推展及保存地方文史工作的饒平客語新傳師。在「團體獎」方面,本年度的獲獎者亦相當多元,包含公家機關、財團法人、社團法人以及樂團等。以長期維護消費者權益,促進消保法制進步的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以健全自我,扶助他人,使一代強於一代的信念,致力推動童軍教育及青少年培力的財團法人崇善童軍文教基金會;以豐富的館藏資源與多元的閱讀活動,遍及全市的服務據點及自有的館藏特色,打造終身學習書香城市的臺北市立圖書館;甚至有來自急診室醫師為發起人,將急診室所見的真實案例,透過自創搖滾曲風帶進校園進行生命教育及反毒宣導的樂團。教育部希望透過「社會教育貢獻獎」表揚活動,讓國人瞭解臺灣社會的無限動能,進而為美好的社會教育共同努力。教育部再次感謝本次的獲獎者對社會教育的支持與實踐,因為他們的投入,這份正向的力量得以持續傳遞,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希望與溫暖。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41F4342C8FF8330
為擴展學生學習視野,教育部國教署補助國立臺東女中辦理「113年國際與跨校藝術共創計畫」,規劃多場跨校營隊活動。本次結合公東高工木工科與臺東高中跨校選修課學生共同參與,由3校學生分組合作完成6件手工原木長凳創作,並全數捐贈予社團法人臺東縣友善關懷協會的偏鄉據點,將手工藝與公益結合,不僅展現學生跨領域合作的成果,更以實際行動回饋社會,為偏鄉注入溫暖與關懷。國教署說明,本次營隊課程由臺東女中美術班教師康毓庭主導、公東高工木工科主任羅正明擔任講師,帶領木工科7位學生擔任小隊輔,與臺東女中美術班及臺東高中學生協作完成長凳設計與製作。過程中,木工科學生負責設計與結構組裝,運用塔接結構與木螺釘固定技術,兼顧實用與美感;美術班學生則以創意與視覺設計提升作品的藝術價值,實現跨科專業的無縫結合。主任羅正明表示,這次營隊不僅考驗學生們結合設計與實務的能力,更讓學生在跨校與跨領域的合作中體驗到創作的成就感與社會回饋的意義;臺東女中校長王垠特別引用隈研吾建築理念,強調木工製作在空間創造與未來應用上的彈性。此次活動展現手作藝術與木工技能的實踐,不僅讓學生深化了專業能力,也在實踐中理解合作與創新的價值。公東高工自1960年創校以來,家具木工科一直是其核心科系,培育出多位優秀的木工人才,享有「東部木工搖籃」的美譽,其中更連續三年榮獲教育部舉辧之全國技藝競賽木工職類金手獎第一名。此次跨校合作,正是公東高工木工科積極參與社會服務與教育創新的展現。國教署表示,將持續推動跨校合作與社會參與相關計畫,期望以多元學習形式提升學生的實務與創意能力。此次由國立臺東女中、臺東高中及公東高工攜手合作,展現跨校、跨領域共創的成功典範,亦藉由營隊成果回饋社會,實現教育與公益結合的目標,為教育創新與偏鄉發展注入更多可能性。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7C057BC68C6B847
教育部委託實踐大學音樂系辦理「樂器銀行-樂器媒合維修交換系統資源庫」,迄今計畫已推動9年,藉由閒置樂器統整、民間團體及產業界捐贈,持續扶持偏遠地區學校音樂教育,讓學童得到樂器並學習音樂。為向國人展現偏遠地區孩子們對音樂的熱情以及獲贈樂器後的學習成果,教育部於113年12月17日下午2點,於實踐大學音樂廳舉辦「113年度樂器銀行成果發表會」,邀請媒合成功的偏遠地區學校「臺中市東明國小」、「新北市柑林國小」共同演出。113年度樂器銀行共收到667件捐贈樂器,成功媒合437件樂器,服務64所學校,並舉辦了19場音樂講座及夏令營,讓孩子們有更多機會學習樂器和接觸音樂。今年暑假更首次與金門地區音樂協會合作,結合管樂營隊提供樂器維修服務,解決金門樂器維修與運輸不便的問題;同時也攜手澎湖縣的馬公國中,派遣維修師支援當地國樂社團,並建立標準維修作業流程,確保樂器維修資源的長期支持。臺中市大甲區的東明國小,坐落於稻田、芋頭田的鄉間小路旁,由於地處偏遠,全校學生僅47人。陳雅薇老師與張玉潔老師,她們看到了偏遠地區學童的需求,更希望孩子透過學習弦樂建立自信,於是自97年起開啟了東明國小的提琴教育。16年來不辭辛勞從彰化跨縣市來回授課,而學生們也不負老師的熱情與堅持,並在全校師生共同努力下於104年正式成立「東明愛樂樂團」,且得到樂器銀行的樂器媒合資源。「東明愛樂樂團」與樂器銀行長達9年的合作中,陸續媒合4把大提琴及2把低音提琴,使樂團編制逐步完備,後續更成立教師團與校友團,讓畢業校友回到校園傳承音樂的種子。今年「東明愛樂樂團」受邀參加由歐洲經貿辦事處(EETO)、歐洲聯盟16個會員國駐臺辦事處、外交部、文化部及臺北市政府在華山文創園區聯合舉辦的歐洲節等多達9場音樂活動,佳評如潮。本次成果發表中演奏《川流不息》,特別象徵學習音樂的堅持與熱愛。新北市雙溪山區的柑林國民小學,雖然擁有高達105年的悠久歷史,但因當地人口外移嚴重,全校學生現今僅剩12人;學校在在汐止夢想社區支持下,成立了森巴鼓打擊樂團,為孩子們開啟了一扇通往音樂的窗。透過樂器銀行媒合6把民謠吉他及1組爵士鼓後,孩子們得以接觸更多樣化的音樂形式。此外,樂器銀行還協助舉辦了「打擊樂器維修保養講座」,讓師生在演奏樂器的同時,學會基礎維修與保養技能,延長樂器的使用壽命。從108年起,柑林國小在新北市學生音樂比賽中皆獲得優等佳績,孩子在藝術的薰陶下得到成長的正向動能,原本有學習障礙的學生,從開始學習三角鐵後,在團練過程中找到了自信,與同學相處變得融洽,也和家人的關係變得更加和諧、緊密。此次柑林國小演奏臺灣民謠《丟丟銅仔》,悠揚曲調描繪火車穿越雙溪隧道的在地風情,校方期許以音樂為橋樑,讓柑林國小成為文化傳承的核心力量。教育部樂器銀行自105年成立「樂器媒合維修交換系統資源庫」以來,已走過9個年頭,在民間團體、企業及愛心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至今已收到超過4,000件樂器捐贈,並透過樂器的媒合、維修與交換,持續推動偏遠地區學童的音樂教育,在全臺開花結果。期間感謝海國樂器、先進國樂、卓悅水牛樂器、年代提琴及功學社集團等國內諸多企業的支持。樂器銀行也期待在114年10週年之際,能吸引更多社會資源及音樂愛好者加入。希望各界能踴躍參與「教育部樂器銀行─樂器媒合維修交換系統資源庫」媒合平臺(https://proj.moe.edu.tw/musicbank/)捐贈閒置樂器或提出需求,為全臺偏遠地區學童的音樂夢想點燃希望,讓音樂的種子在每一個角落生根發芽。相關成果發表會訊息請洽樂器銀行專案辦公室(02)2538-1111轉6619蔣先生。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2F00DEBB338BA64
為符應家長對政府滿足2歲子女的托育需求的迫切期待,教育部國教署持續盤點供應量不足地區進行增班,包含補助新建公共化幼兒園園舍均規劃設置2歲專班、補助公立幼兒園運用現有空間設置2歲專班者之設施設備費,以及補助公立幼兒園轉型設置2歲專班相關經費,以持續加速、加量滿足家長期待政府增設2歲專班的需求,106年至113年累計增設1,160班2歲專班。又為提供幼兒園更安全優質的學習環境,國教署訂定「補助直轄市縣(市)政府充實及改善幼兒園教學環境設施設備作業要點」,持續補助公立幼兒園充實及改善幼兒園教學環境設施設備經費,113年度補助107所公立幼兒園轉型2歲專班所需進行園內設施設備改善經費,補助約8,436萬元,以提供幼兒安全優質的學習空間。以桃園市立龍潭幼兒園2歲專班為例,該班以有家的溫暖感為規劃,增設相關配膳措施讓老師方便使用,例如洗滌台、配膳料理空間、沖泡奶粉之飲水機及相關管線配置等。除利於教師掌握幼兒動向,維護幼兒安全,滿足幼兒與教師日常生活所需。透過每日的例行性活動,讓幼兒在日常作息中學習生活自理及口語表達等,學習區也規劃多元活動設計,豐富幼兒學習經驗。彰化縣頂番國小附幼2歲專班,在教室內增設廁所,除提升使用之近便性,亦讓幼兒自主如廁練習,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同時改善及增設相關設施設備,例如:配膳檯及洗滌水槽、平板燈照明、遮陽捲簾、配膳檯及洗滌水槽、棉被櫃及置物櫃等,營造舒適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喜歡上學。國教署表示,為維護幼兒園安全及提供更優質的學習環境,將積極增設2歲專班,並持續定期受理公立幼兒園申請充實改善及幼兒園教學環境設施設備經費,並與直轄市、縣市政府共同維護及營造優質的學習環境。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30EB60DD29A4E9EC
為響應國際身心障礙者日,教育部於今日首次舉辦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會議,邀集全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共同研討及瞭解當前特殊教育工作政策,並藉由實務經驗分享與交流,針對當前特殊教育工作的主要議題集思廣益。教育部林騰蛟常務次長致詞表示:聯合國宣告12月3日是國際身心障礙者日,鼓勵社會大眾共同響應討論身障議題。教育部特別辦理首次全國大專校院特殊教育主管會議,希望大家共同關心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的教育議題。本次會議安排專題研討,國立嘉義大學陳明聰教授指出:「依據特殊教育法,特殊教育與相關服務措施應納入合理調整性之精神;而合理調整是根據具體需要所為措施,要考量必要性及適當性,也要確保與平等及行使權利有關,並且不造成義務方不成比例或過度負擔,如成本、時間、期限等。」而在分組研討中,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胡心慈主任表示:「特殊教育中心不斷思考如何解決第一線輔導員遇到的問題,中心不是來評分,更不是來指責,而是想幫助大家,期望讓大家都能與專業同行。」輔英科技大學楊瀚焜主任也談到:「特殊教育輔導工作,除了提供增強個人的能力,同時更希望兼顧生態環境的調整,以促進學生的校園適應,從生態系統觀的校園支持體系促進人與人、人與單位及單位間的良好互動關係。」本次會議議題涵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與合理調整的實踐案例、特殊教育法修正後對大專校院的影響、資源教室與專業輔導人員的合作模式等重要議題。透過這次會議,讓與會者對特教學生輔導政策與實務工作有更深入的瞭解,並藉著交流分享各項支持服務工作實務經驗,強化精進大專校院特教工作策略與方法。教育部呼籲社會大眾共同關注身心障礙者的學習權益,以實際行動支持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攜手實現更具包容性與公平性的教育環境,為身心障礙學生的潛能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性。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F97E1D06EAA4C67
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2月14日、15日在臺北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舉辦「從地方生成sinn-sîng」成果展,邀請近90組團隊現場展示行動成果,並評選出15組團隊獲頒成果競賽獎金。透過競賽與表揚,期讓更多人了解青年行動意涵及在地故事,並鼓勵青年們持續以行動展現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熱愛!今年Changemaker計畫計有來自全國各地140組提案,經三階段評選共43組團隊入選,於12月13日進行成果審查,最終選出15組獲獎團隊。其中獲得金獎的團隊分別為Changemaker組的「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去(Khù)海女神龍」與「樸質作」,以及Actor組的「卵生居」、「湯仔城特攻隊」。「FLAVOR HUALIEN 文化推廣工作室」的「邦查風味-在地轉『聲』」計畫,邀請社區長輩青銀共創嘻哈街舞帶來新意;「去(Khù)海女神龍」執行「澎湖婦女山海知識記錄與傳承3.0」,採編澎湖阿嬤的鹹與甜;「樸質作」提出「依島而生-翻轉澎湖永續生活」,以銀合歡多元應用帶來社區產業新價值。「卵生居」則推動「偏鄉孩童用藝術繪出自信西嶼」計畫,帶領孩童用繪畫視角訴說家鄉的美好;「湯仔城特攻隊」以「湯仔城奇域記:解鎖鵠仔山」計畫,建立自然五感體驗工作坊,使在地居民了解當地故事,分別獲得新臺幣15至20萬元獎金。另選出4組銀獎、6組銅獎,每組團隊可獲得10至15萬元不等獎金。此外,今年Changemaker計畫也持續與「信義房屋-全民社造行動計畫」合作,由信義房屋加碼提供60萬元經費作為鼓勵青年在地行動金,最終選出6個團隊獲獎,分別獲得新臺幣10萬元,藉由公私部門攜手合作,為臺灣社區發展貢獻心力。青年署未來仍將繼續推動青年社區參與行動2.0 Changemaker計畫,114年度計畫預計於明年1-3月份辦理徵件,歡迎青年朋友密切關注青年署官方網站(https://www.yda.gov.tw)及青年社區參與行動網站(https://www.changemaker.yda.gov.tw),並加入青年署臉書粉專掌握最新消息!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FF751AC293EC681
教育部104年起配合行政院積極推動開放文件格式(ODF)作為政府文件的標準格式,其涵蓋教育部、部屬機關、部屬機構、大專校院及國教署所屬國立學校的行政文件,辦理績優成果榮獲行政院「ODF推動典範獎」,表彰在推動ODF格式應用方面的卓越貢獻。教育部說明推動措施包括提供ODF格式的招標文件、強化電子公文ODF附件管理、健全網站可編輯檔案ODF格式下載,以及機關資訊系統對ODF格式的支援等。這些措施均有助於推動ODF格式文件的流通,並持續辦理各類推廣活動,推廣教師使用ODF格式製作教材,鼓勵學生提交ODF格式作業,並於課程中納入ODF推動理念等相關議題。為進一步推動校園文件開放格式,增進大專校院相關運用,教育部持續宣導教師運用ODF格式作為教學工具,並鼓勵學生以ODF格式提交作業。同時舉辦「大專校院ODF-CNS15251競賽」,邀請大專校院教師報名參加,項目包括教師在各學年度課程中推動ODF格式的成效。113年度得獎教師推動成果特色均以扎根基礎教育與學研領域為核心,推廣並創造促使學生積極使用ODF格式的學習環境,東海大學資工系楊朝棟終身特聘教授榮獲第1名,楊教授積極鼓勵學生以ODF格式繳交作業為主要推動方向,設立ODF課程培訓,分享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自學,並提供雲端軟體平台,方便師生操作使用,自四年前以佳作起步,每年進步1名,更於今年榮獲第1。第2名為朝陽科技大學許哲瑜副教授,許副教授設計了多樣的ODF範本,涵蓋行政、教學、招生、數學公式等各類用途,供學校各單位及學生使用,其範圍包含活動舉辦、成果報告、作品心得及課堂作業等,為學生提供了多元且有效的學習資源。第3名為輔仁大學范姜永益教授,其多年來致力推動校園ODF運用,鼓勵學生善用ODF相關工具。另佳作得獎者包括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陳俊文助理教授、中國文化大學賈容助理教授及曾毓城同學、國立臺北大學曹偉駿特聘教授。所有得獎教師均獲得由教育部頒發的獎狀,以表彰他們在人才培育和ODF格式推廣方面的用心。教育部將持續推動行政院「政府文件標準格式(ODF-CNS15251)實施計畫」,致力於促進政府機關、學校間文件的流通及網站提供ODF格式文件的應用與流通,進一步推廣軟體平權的理念,並扎根於日常教學和行政運作中。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2019F8DE719F39A
教育部自105年起推動的「新住民舞蹈比賽」,致力於提供新住民及其子女展現母國藝術與多元文化的平臺,促進國人對多元文化的認識與交流。今年(113年)全區決賽於12月15日(星期日)上午11時起在基隆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舉行,歡迎各地民眾與舞蹈愛好者前來欣賞精彩的舞蹈表演,體驗豐富的藝文饗宴。為進一步彰顯新住民朋友的文化優勢,教育部根據「新住民教育揚才計畫」辦理「新住民舞蹈比賽」,提供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新住民朋友一個展示藝術才華與文化融合的機會。2024年的比賽初賽已於11月辦理3區初賽,共有來自英國、美國、加拿大、越南、緬甸、泰國、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日本及韓國等13個國家的72支隊伍、427名新住民參賽。經過激烈競爭,共有19隊、109人脫穎而出,進入即將到來的全國決賽。自105年比賽舉辦以來,已有3495人共計16個國家(印度、印尼、巴拉圭、越南、泰國、緬甸、新加坡、馬來西亞、柬埔寨、蒙古、日本、韓國、法國、美國、英國、中國)的新住民朋友踴躍參與,充分展現母國舞蹈的精髓與魅力。從地方社區團體到全國舞蹈社團,乃至第一代新住民朋友與新住民學子,都在舞臺上展現令人驚豔的表演。許多歷年獲獎者更受邀擔任教育部新南向教育展、內政部移民節踩街活動的表演嘉賓,以動感的舞步與豐富的文化內涵感動觀眾。本年度A組優選由潘思妤等4位參賽者獲選,B組優選由臺越舞團等6支團隊獲選;教育部希望透過「新住民舞蹈比賽」,促進國籍間的交流與融合,發掘更多新住民表演藝術人才,展現多元文化的創意與活力,讓臺灣成為文化共榮的典範。活動精彩紛呈,敬邀各地民眾共襄盛舉,感受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魅力與文化交融。更多比賽資訊及決賽得獎名單,請至活動粉絲頁「新住民舞蹈比賽」https://www.facebook.com/NIDC2017/?ref=settings搜尋,或逕洽承辦機關-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金小姐(電話:02-22726-2181#2577)。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4D86004BDE660D8
教育部國教署辦理總統教育獎生命教育專題講座展演活動,113年度共辦理100場次「生命教育人才庫講師」專題講座,講師分享自己一路成長奮鬥的過程,透過溫馨、感人又充滿正向力量的生命教育講座,讓校園師生都感動不已,也讓師生學習到每位講師勇敢、正向思考的價值觀,希望未來能夠到更多學校分享生命精彩、立志的人生故事,持續傳遞正能量。講師沈利倩出生時罹患新生兒白血病,歷經十次化療與骨髓移植,右腿因術後併發症截肢,所幸保住性命,樂觀的她將義肢稱為「美人腿」,還以此撰文拿下文學獎、全國十大傑出青少年和總統教育獎。她關注身障與消弭落差,並將議題擴大至父親飼養之老鷹身上,延伸關懷觸角至生態保育領域。講師邱存能為罕見疾病患者,從小就與輪椅為伍,為了不增加雙親壓力,堅持自己穿脫衣服、洗澡,在學習上更是從不缺課,樂觀面對病痛,獲得總統教育獎,邱存能說,應該是肯定自己一路走來的堅持。他表示,五歲時,醫師宣佈他的病無藥可治,他曾抱怨上天不公,尤其上體育課時,他常幻想如果能靠雙腿挑戰速度,或者下水游泳多好,但他轉換自我想法,因自己受到太多人幫助,讓他感受人生的光明面,不管未來的路有多艱辛,只要上天讓他多活一天,他就會勇敢地去充實每分每秒。講師曾琬瑜為脊髓小腦萎縮症患者,在高一時因視力開始退化,但是她不為疾病所困,考上了臺師大化學系。2019年年底,她漸漸失去控制身體肌肉的能力,四肢愈來愈乏力,必需靠輪椅代步;為了維持身體的運動能力,需要往返醫院進行復健,她選擇用「珍惜」的態度面對自己還能做的每一件事。就讀臺師大時參與特教服務性社團及教會志工服務,帶領學弟妹到偏鄉服務,並擔任初階服務學習課程反思引導員,用自己的生命經驗鼓勵其他身障孩子的家庭,在各個社團、教會分享生命故事及提供特殊兒童輔導策略等。她目前在國立高中擔任化學科教師,以自身求學經驗,促進教育場域融合,讓身障孩子也能學習科學。未來能秉持熱忱投入教育界,成為影響下一代學生的老師。國教署表示,對於每一位總統教育獎歷屆獲獎者的人生故事,透過到校辦理生命教育演講,藉由各式各樣的獲獎者的人生經歷,提供各種職業與生活角色,以達到啟發與激勵學生,最後再把生命的意義理念推進更完善的社會制度,創造一個共有共好共進美好未來的生活園地。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91FC562B6732B8C
為推動食農教育,教育部國教署委託國立清華大學辦理「打開食農教育百寶箱─第二屆大新竹食農教育論壇」,針對區域特色飲食文化、菜市場學校、食農教育示範基地與區域支持網絡、學校午餐結合食農教育等主題,邀請第一期食農教育示範學校、民間團體、社區大學講師、食農教育工作者分享執行成果,期待透過不同領域產官學交流,激盪出更多火花,共同探討深化學校食農教育的實踐策略。國教署說明,本次論壇展示3項大新竹地區域特色(客家、海洋及原住民族)飲食文化、3個菜市場學校(同知、竹東及關東市場)、3個食農示範基地(峨嵋、東海窟、南香山)與多項特色食農教育研習及體驗課程推動成果,同時發表「區域特色食文化」及「食農教育百寶箱」教案課程開發成果,將兼具創意與區域特色的食農教育資源提供更多學校參考交流與應用。示範學校部分,國立竹東高中為推動食農教育,善用全國最大的客家市集─竹東中央菜市場資源,邀請職人帶領教師走讀、踏查,並盤點資源與教學規劃,連結竹東在地元素融入課程;另為整合學校與社區資源,完善區域支持網絡架構;另論壇特別邀請大新竹地區6所社區大學分享,例如豐湖社區大學以「知識農村」為題,說明如何將資源導入學校,從辦理教師共備會議,到結合校本課程、學校地理環境優勢,陪伴學校發展特色食農教育。國教署表示,此次論壇的交流與經驗分享,除呈現大新竹地區學校食農教育推動成果,後續將藉由政策支持、資源共享及教育創新等方式,向外擴散示範學校與支持網絡計畫的操作模式,讓更多學校與區域受惠,協助學校深化食農教育,提升學生對在地飲食文化、環境永續的關懷與體認。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D24D25B0E53C467
為鼓勵學生用多元形式傳遞孝道精神,教育部國教署舉辦第六屆「大聲說『孝』心連結—113年全國高級中等學校孝道教育微電影徵件競賽」,共有70組師生報名,經評審團嚴謹審查,選出前3名、優選5名與佳作5名及評審特別獎2名,共計15件優良作品。國教署說明,委辦團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透過社群媒體、互動性宣傳微電影徵件競賽,並辦理校園巡迴講座、錄製線上微電影課程進行微電影拍攝技巧教學,讓學生們獲益良多。今年微電影競賽作品題材多元豐富,表現手法精湛細膩,學生們在課業之餘,用鏡頭捕捉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互動,呈現社會真實感動故事,發掘培養自己的多元才能,體現新課綱多元適性揚才的精神,更增進學生們省思與家人的相處方式,讓孝道實踐、深耕於校園,擴散至社會。今年獲第一名為嘉義市私立東吳工業家事職校學生蔡依庭、吳芷妘、馬書容、黃靖瑜、詹庭婷攝製的《救讀》,以筆記本為故事核心,女孩失去了母親,而筆記本成為她的感情寄託,筆記本的聲音代表著母親靈魂的延續,展現母愛的偉大與不滅;第二名為臺中市私立立人高中學生王珮靚《我的越南媽媽》,描述媽媽為越南新住民,對於不熟悉的環境,媽媽仍無條件對主角奉獻出她的愛;第三名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中學生黃子菲《奶奶的相本》,透過孫女陪伴奶奶重遊故地,傳遞孝道的精神,陪伴是愛的最佳體現,與家人共度的時光比任何禮物更有價值。國教署表示,為增進師生、家長與一般民眾對孝道教育的認知與理解,設立孝道臉書粉專「全民返孝日」(https://www.facebook.com/AIUHow/),以活潑有趣的貼文鼓勵大眾體現孝道。將持續透過這項競賽鼓勵更多學生發揚尊敬父母、孝順長輩的孝道價值觀。競賽資訊可至「大聲孝」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eniorLoveLoud/)查詢。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703A162211CB208


登入系統


功能選單


系統公告

2023/1/6 中文打字及靜思語打字練習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提供「有注音」的範文供年級比較低的小朋友練習,即使沒學過的字,小朋友看著注音應該也能順利打出來了,歡迎試用。如果教科書業者能授權提供國語課本整課的範文,小朋友練習打字時就更方便了,希望有人能促成這件事啊!

2022年公視新聞RSS服務改版,不提供完整新聞內容,只提供簡單摘要,本站的公視新聞打字服務無法取得完整新聞內容,只能暫時停用,改為提供教育部即時新聞。

本站自2021/3/18改版以來,至2021/7/31已超過24萬筆測驗紀錄,未來測驗紀錄增加速度勢必還會再加快,為提升使用者的操作體驗,減少伺服器查詢及統計負荷,也貼近學校教學現況,每年8月1日新的學年度起,會將打字練習紀錄轉移至新學年度的資料表存放(舊有的紀錄並未刪除),期盼打字高手們繼續練習,挑戰自己,再創佳績。
8/1移轉之後,所有查詢頁面只能查到該學年度(每年8/1至隔年7/31)的測驗紀錄和統計情形,如非必要,跨年度的資料不再提供查詢,以節省系統資源。如果有老師要用本站的測驗紀錄做為學生成績參考,也請於7/31前完成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