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教育部新聞練打字

新聞來源:教育部即時新聞RSS服務

為鼓勵民間贊助體育運動,獎勵長期奉獻與熱心推展體育運動之法人、團體及自然人,教育部體育署自98年起辦理體育推手獎表揚活動,以增進全民參與體育運動風氣,114年體育推手奬自即日起至8月31日受理推薦,歡迎各界踴躍參與。另外,運動部將於今(114)年9月9日掛牌成立,114年體育推手奬將由運動部統籌頒奬事宜,未來將更名為運動推手奬。體育推手奬奬項分為「贊助類」、「推展類」及「特別類」三類,其中「贊助類」及「推展類」又分為金、銀、銅三等級與贊助類長期贊助奬,分別以贊助金額或推展年資做為評審標準,而「特別類」則以具有特殊具體事蹟或有重大貢獻為表揚條件。體育署表示,國家體育事業的發展,除政府單位的資源挹注與推動外,更需要民間企業、團體及個人投入金錢或時間,提供國家體育運動發展進步的動力。體育推手奬參與推薦人數逐年增加,自98年迄至113年總獲奬件數達1,006件,累計總贊助金額逾新臺幣400億元;而113年收件數達126件,創歷年新高。希望今年有更多企業加入,不論是主辦或贊助體育運動賽事、贊助體育團體、贊助選手、從事選手培訓或全民運動推展工作,都是體育推手奬要感謝的對象。113年體育推手奬得奬者,有7家持續培育臺灣運動選手的企業同時榮獲「贊助類金質獎」、「贊助類長期贊助獎」及「推展類金質獎」3個獎項,包括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金庫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國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第一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富邦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臺灣土地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亦有更多國人生活常見的企業,如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陽信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聲寶股份有限公司、台新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台新綜合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環球水泥股份有限公司…等14家首次加入體育推手的企業團體,足見每年均有新的體育推手,讓民間體育運動推動力量得以接續傳承。體育署邀請大家成為臺灣體育發展的推手,讓體育運動的奧援源源不斷,共創更健康的臺灣,讓世界看到臺灣的驕傲;相關推薦要點(或規定)可至體育署網站(https://www.sa.gov.tw)查詢。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77291955406103A
為深化臺日教育合作,促進雙邊青年學子互動交流,教育部邀請日本「獨立行政法人國立高等專門學校機構」(Nation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理事長谷口功(Dr. Taniguchi Isao)於114年7月1日來臺進行4天訪問,谷口理事長訪臺期間參訪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以及拜會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就學生交換、研究合作、半導體人才培育等多項議題進行深入交流,成果豐碩。高等專門學校為日本5年制高等教育體制,招收國中畢業學生,類似我國5年制專科學校。日本國立高等專門學校機構統整管理全國51所國立高等專門學校,長年致力於培育技術導向與實作型人才。此次訪團成員除谷口理事長外,亦包括該機構國際企劃課課長高岡智子、國際合作股長齋藤達彥、國立大島商船高等專門學校教授朴鍾德及國立新居濱高等專門學校野田善弘教授等國際事務主管與教學實務領域代表。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李毓娟司長於114年7月3日中午設宴歡迎谷口理事長,致詞提及雙方近年推動之交流成果,包括日本國立高等專門學校已與臺灣近50所技職校院簽署合作備忘錄,雙方互動交流合作熱絡。教育部李司長表示,希望能與日本高專機構共同攜手推動更多實質教育交流,特別是在技術型高中、技職院校等層級,促成更多臺日學生與教師的互訪與研習交流,提升臺日青年學生跨國學習與移動能力;另外亦期待透過本次訪問,進一步拓展臺日於海事教育與半導體領域之跨國產學合作,共同培育臺日產業界所需人才。谷口理事長對臺灣政府提供的國際學生獎學金政策,以及正在推動的「國際產業人才教育專班(INTENSE Program)」表達高度興趣,未來期盼推薦更多日本高專畢業生來臺進修;谷口理事長也歡迎臺灣高中職學生赴日本高專留學,外國留學生可插班日本高專3年級,5年制課程畢業後可選擇繼續於高專體制內升學,攻讀2年制專業學科,或可選擇插班一般大學3年級,透過留學高專可開拓更多國際職涯發展可能性。7月2日拜會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時,雙方就學生與教師研習交流交換意見,接續赴高雄港登船參觀教育部實習船「御風輪」,見證我國培育海事人才的教學與實習現場,並會晤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楊慶煜校長,就強化雙邊學生交流及臺日間海事教育合作進行意見交換。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亦由張傳育校長親自接待訪團一行,安排參訪該校機械工程系實驗室,並就臺日半導體人才培育模式進行深度交流。谷口理事長等訪賓此行亦實地走訪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瞭解我國技術型高中發展現況,由大安高工楊益強校長親自接待並介紹該校特色與學生作品。臺日雙方在教育與產業合作領域長期密切,教育部將持續強化與日本高專機構之共同合作平台,攜手培育具國際視野與專業實作能力的青年人才,厚植臺日友好的合作基礎。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4545F66003C6A8F
教育部今(3)日於國立東華大學舉辦「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BYOD與THSD實施計畫暨智慧型互動屏幕結合個人化學習載具補助計畫114年成果交流會」,來自全國近200所計畫學校、近400位教師齊聚一堂,分享三年多來在數位學習推動上的豐碩成果。本次交流會聚焦於「學習成效」、「在家學習」、「親師合作與載具管理」、「大屏教學」及「同步學習」五大面向,展現個人化學習載具如何從教室延伸至家庭,實現數位學習無界限的教育願景。教育部表示,臺灣在推動數位學習方面,持續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與深化。透過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THSD(Take Home Student Device)及相關補助計畫,積極導入個人化學習載具,讓學生能在課堂內外持續學習,真正實現「學習不打烊」的理念。計畫亦提供多元資源,協助教師提升數位教學素養,並辦理家長研習活動,讓學校可邀請家長參與;同時也支援學校自行辦理親師座談會,深化家庭參與與親師協力,促進學校與家庭共同支持學生的數位學習歷程,形塑更完整的學習支持系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暨教育部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方案專案辦公室執行秘書郭伯臣指出,相較於其他已開發國家,臺灣具備快速部署、資源普及與親師協力等多項優勢,逐步與國際接軌,成為數位學習的典範。教育部積極參考日本GIGA計畫與韓國AI數位教科書等國際經驗,並推動多項教育AI策略,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教師與學生AI能力框架」亦納入規劃。在學習成效方面,透過個人化載具與數位工具的應用,學生在自主學習與跨領域素養上皆有顯著提升。以教育部「因材網」為例,研究顯示學生累積使用超過四小時,在數學、國語文、英語文的成長測驗通過率明顯提高,對學習落後學生尤具成效。平臺整合生成式AI學習夥伴「e度」,提供即時解惑、錯題分析與學習建議,並支援教師課程設計與差異化教學。教育部亦發布數位學習指引,並推動AI教學工作坊與AIPACK課程,強化教師AI教學能力,促進多元教學創新。BYOD與THSD營運中心主持人高台茜表示,計畫已邁入最終年度,能在此階段匯聚眾多學校與教師共同交流,實屬難得,也展現教育現場長期深耕的成果。未來,教育部將持續導入AI輔助學習應用,培養師生AI素養與數位公民意識,打造兼具資訊素養與創新力的學習環境,強化臺灣在國際數位學習舞臺上的競爭力。在成果分享中,宜蘭縣蘇澳國小以「數位賦能學習,激發無限潛能」為題,展示教師如何運用數位平臺與生成式AI輔助學生自學,並結合在地文化課程,顯著提升學生在自主學習任務中的整體表現。嘉義市崇文國小則以「科技共學,崇不屏凡」為主軸,善用智慧互動大屏與個人載具,讓學生透過大小屏互動與「e度繪圖精靈」等工具,強化理解與創意表達,學習成效明顯優於非計畫班級。桃園市光啟高中則發揮高中生自主學習能力強的特點,以「載具不是怪獸,親師一起服馴它」為精神,設計親子共作的線上學習任務,鼓勵家長陪伴孩子共學,成功讓數位載具成為親子溝通與學習的橋樑。教育部表示,數位學習的推動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轉型。透過BYOD與THSD計畫的持續深化,結合智慧互動屏幕與生成式AI等創新工具,已逐步建構出以學生為中心、跨場域、具延展性的學習環境。未來,教育部將持續整合資源、強化師資培育、促進家校合作,並以國際視野引領臺灣教育邁向智慧學習新紀元,實現「科技融入教學、學習無所不在」的教育願景。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C1AE3D81BAE6CF5
為使美感教育課程連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並深化教師溝通行為與社會情緒學習的理解與應用,教育部委託國立成功大學於114年7月3日至4日假桃園市立大園國際高中辦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以「溝通行為」為主軸,結合社會情緒學習(SEL)概念,規劃講座、工作坊、課程分享及藝文場域導覽等系列活動,吸引全國逾百位中學藝術教師齊聚一堂,帶領教師將溝通行為與社會情緒議題融入藝術領域教學,增進學生對生活周遭人事物現象的覺察與關懷。教育部為擴大美感教育影響力,自113年起持續推動美感教育第三期五年計畫(113-117年),委由國立成功大學辦理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並擔任總計畫團隊,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及國立東華大學四個美感基地大學協力共同推動。為符應教育部推動社會情緒學習中長程計畫第一期五年計畫(114-118年),涵養師生社會與情意素養,總計畫團隊透過辦理全國教師培訓工作坊,結合專業領域知識,帶領教師探索以感官、空間與關係為基礎的溝通面向,引導教師發想與推動美感課程,並透過教師社群擴散與實踐。講座部分,首日課程由財團法人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趙欣怡理事長揭開序幕,介紹藝術平權與通用設計理念,並以口述影像、觸覺繪圖與明盲共學的方式,引導教師進行非視覺的感官體驗,開啟對感知及溝通的多元想像。第二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幼兒與家庭科學學系吳怡萱助理教授開場,帶領教師理解社會情緒學習(SEL)的核心概念,從教師自我情緒覺察出發,進而延伸至班級經營與課程教學。接續由十作設計主持人簡瑋杰分享校園諮商空間的改造歷程,透過彰化縣草湖國小輔導諮商室、宜蘭縣五結國中輔導諮商室及虎尾科技大學學生輔導諮商中心等三個設計案例,帶領教師共同探討「情感與空間的對話」,並引導教師從微觀視角重新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美感與身體感知經驗。在課程分享部分,安排三位中學教師分享結合情緒主題的美感課程實踐案例,彰化縣竹塘國中施明楓老師以《安妮新聞》第10期為例,引導學生透過圖像與詞彙表達情緒,進行感受與事件的連結練習。新北市立石碇高中蘇郁涵老師與國文及輔導科教師合作的跨領域安妮新聞課程設計,讓學生透過文字與圖像感受情緒的投射與身心反應,進而理解自身情緒。國立臺南家齊高中李倩雯老師則運用塔羅牌與情緒圖卡,讓學生從空間、五感與文字中進行情緒探索與創作詮釋。為落實美感課程於多元場域實施之目標,本次工作坊邀請潘天壹建築師與范欽媛資深設計師導覽在地藝文場域,包括橫山書法藝術館、大園尖山考古館與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等,引導教師從文化、歷史與藝術等多元視角,實際感受地理環境、建築設計、文化歷史與人的互動關係。壓軸登場的「關係工作坊」由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黃琬雯助理教授帶領教師透過異材質創作,將抽象的人際關係具象化,透過造型、結構與象徵元素,表現情感牽絆與關係,透過創作成果分享,增進教師彼此經驗交流與個人內在省思。教育部表示,本次工作坊不僅增進教師對社會情緒學習與溝通行為的理解,也回應當代教育現場對於情感教育與人文素養的重視。未來,總計畫團隊及四區美感基地大學將持續帶領教師參與課程共備與實作,深化「關係」、「溝通」與「情緒」於美感課程教學的運用,引導學生自我理解與認同,並培養溝通互動能力與同理心,進而開展富有感知與創造力的教學風景。更多關於「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的活動詳情,請至「美感與設計課程創新計畫官方網站」(https://aade.project.edu.tw/)進行瀏覽與查詢或洽成功大學團隊蘇小姐,電話02-23145277。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656A38DCA0D34ED
教育部張廖萬堅政務次長及體育署鄭世忠署長於6月28日至7月2日赴帛琉參訪「第12屆太平洋迷你運動會」,並在臺灣駐帛琉黎倩儀大使安排下,拜會帛琉共和國總統惠恕仁(Surangel S. Whipps Jr.)、總統教育顧問Dale Jenkins博士及帛琉國家奧會主席Frank Kyota,暢談兩國教育和運動合作交流;另訪團拜會了臺灣駐帛琉大使館、帛琉奧會,並和本年來臺移訓的帛琉棒球隊與桌球隊加油打氣,見證臺帛友好的情誼。「太平洋迷你運動會」(Pacific Mini Games)每4年一屆,是太平洋區域重要的綜合賽會之一。本屆賽會於本(114)年6月29日至7月9日在帛琉舉行,有來自太平洋上24個國家與地區、超過2,000位選手與隊職員參加,也是睽違20年後再次於帛琉辦理。臺灣作為帛琉的盟友,除外交部協助賽會場館整修、遴派由新光醫院醫師、物理治療師與護理師組成的醫療團隊支援賽會醫療外,體育署也不缺席,從112年起即邀請帛琉代表隊來臺移地訓練,並於本年遴派棒球、桌球教練赴帛琉,透過兩國間實務合作,實踐以運動強化我國外交網絡的政策。因帛琉天候因素,導致帛琉棒球隊6月30日的首場賽事延賽,但張廖萬堅次長及鄭世忠署長仍特地去探視帛琉棒球隊訓練,為他們加油打氣;另訪團7月1日拜會臺灣駐帛琉大使館,張廖萬堅次長帶了中華職棒蔡其昌會長贊助的中職紀念品送給黎倩儀大使,感謝黎大使與使館同仁為本次行程的安排與聯繫,並致送臺灣的點心慰勞駐館同仁,感謝他們在外交前線的努力。其後,訪團拜會帛琉奧會主席Frank Kyota先生及秘書長Baklai TEMENGIL女士,並恭喜秘書長Baklai TEMENGIL女士於本年榮任大洋洲國家奧會聯合會主席職務。而在7月2日,張廖萬堅次長一行觀賞帛琉棒球隊在本屆賽會的首場賽事,最終帛琉棒球隊以7:1擊敗對手,旗開得勝,也為本次訪問帛琉行程劃下完美句點。體育署表示,運動部預計於今年9月9日掛牌成立,加強推動運動外交是運動部成立後施政重點之一。而臺帛兩國雙邊實質合作,是強化運動外交網絡的最佳範例。未來運動部將持續投入資源,強化臺灣的運動外交網絡,增進臺灣對國際運動的貢獻與國際知名度。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19776DB943059060
總統教育獎期待透過60位獲獎人面對生命難關仍不放棄的生命故事,讓所有面對生命挫折的學生,能從中理解並且學習其精神,並使社會互助互愛更加和諧,也鼓勵所有正在困境中的學生,不放棄自己的生命,持續揮灑生命色彩。本文持續介紹林亭萓、許汯洧、吳俊佑、林歆璇、莊凱丞、劉玉婷、陳秉希、曾盼儒、汪麗晴等9位獲獎學生事蹟。一、林亭萓(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林亭萓同學來自低收入戶家庭,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所有日常支出皆仰賴獎學金和低收入戶的補助。她自小學起雙親離異,法定監護人為爸爸,已和來自印尼的新住民媽媽斷聯。母親懷孕時,爸爸因工地墜樓造成脊髓損傷,成了重度身障者。奶奶七十八歲時因從樓梯摔下傷到頭部,也成了重度身障者,生活不能自理。後來亭萓至臺北讀書,家中的龐大開銷只能藉由政府和其它補助勉強支付。因想脫離勞碌貧困生活,亭萓發憤圖強,精進自我。她喜愛讀書和寫作,於書寫和助人之時,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每次拿起筆,便覺得自己離光明璀璨的未來更接近了一點。她在寫作上才華出色,曾獲2024年獲得善科科技文藝獎青年科幻小說類首獎、全國語文競賽作文優等、宜蘭縣語文競賽作文第一名、篤行盃辯論比賽冠軍,文章也刊登於聯合報、中國時報、青年日報、小蜜蜂電報等發表園地。她期望以創作文學作品,為性別平等發聲,並透過文學和辯論,培養思辨能力。她也參與志工服務,於宜蘭縣脊髓損傷協會擔任志工,於利澤國小擔任志工老師。每當幫助他人,都能感受到愛的流動、善良的難能可貴。現今,亭萓修習教育學程,期許考取教師證,並繼續升學,就讀心理科系的碩士班,預計往教師或諮商心理師的方向發展。雖處在經濟狀況不佳的情況下,但她仍奮發向學,透過積極尋找資源及個人優異成績與表現,以自身的經歷鼓舞他人,展現韌性與正向思維。二、許汯洧(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許汯洧同學出生於屏東東港,與父母、奶奶和妹妹共同生活。母親來自印尼,遠嫁至臺灣。在汯洧四歲時,母親罹患乳癌,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家庭生活掀起波瀾。父親肩負起陪伴母親治療及撫養子女的雙重責任,其堅毅與付出不僅支撐了家庭,也深深影響汯洧的人生觀。汯洧國三那年,因母親病逝,曾一度陷入情緒低谷,高中到大二期間,面臨失眠與憂鬱問題,學業與生活屢屢受挫。然而,汯洧選擇積極面對,透過規律運動、健康飲食、藥物輔助及心理諮詢,逐漸重拾生活的平衡。在師長和親友的支持下,不僅提升學業成績,從班上後段名次躍升至系排名前3名,並在專題研究中取得豐碩的成果。這段經歷成為他日後迎接挑戰的動力與基石。從大三開始,汯洧一邊進行專題研究,一邊參與工讀與各類競賽。不僅在研究實作上取得亮眼成績,也透過擔任教授的研究助理賺取生活費,加上競賽獲獎與其他表現,成功獲得多項獎學金支持。至今,他共參與13件專案計畫,其中6件為國科會及高醫等大型計畫,研究涵蓋視覺癲癇檢測、熱像儀辨識及校正等技術,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篇國際期刊、3篇國際會議並申請美國專利。在研究過程中,不僅帶給他樂趣,也堅定未來前進的方向。現在,汯洧在陽明交通大學博士班專注研究視覺語言模型、計算機視覺和深度學習等領域,致力於將研究成果應用於實際業界。他不氣餒,一步步走出陰霾,以自律與毅力迎向璀璨人生。三、吳俊佑(臺北市立啟明學校)吳俊佑同學因病變而造成視力重度損傷的視障者,儘管視力被剝奪,但從未阻礙他追求夢想和興趣的熱情,反而成為他在追夢路上的最佳利器。小學五年級後,他踏入了游泳的領域,自此開啟游泳的旅途。高二時,他加入學校的泳隊,無論風雨寒暑,總是在每天早上6點起床投入訓練,讓他一次又一次突破自我極限。在一次偶然的體育課中,老師發現他在跳遠方面有潛力,自此便加入了田徑的訓練。在烈日下揮汗如雨,伴隨著教練的口令和拍手,他逐漸學會如何起跑、起跳及落地。這些簡單的動作,對他而言卻需要透過聽覺和無數次的練習才能完成。在體育的訓練中,因為視力的限制,他多次在水中轉身撞到泳池牆壁,或在沙坑中跌倒,然而,這些都未減少他對運動的熱情,更沒有放棄的念頭。最終,他於112學年度在全國身心障礙者會長盃游泳錦標賽暨世界中學生運動會帕拉游泳代表選拔賽中脫穎而出,打破50公尺和100公尺自由式兩項大會紀錄,且在田徑代表選拔賽中,跳遠及100公尺兩項獲得第一名,取得漂亮成績。也代表國家參與2024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田徑項目,獲國際學校體育總會(ISF)「運動精神獎」,成為我國第一位獲此殊榮的選手。他的夢想是在運動表現上不斷突破自我,未來能夠參加亞洲帕拉青年運動會。雖然因視力的緣故,從小面臨許多考驗,但他相信,只要跨越障礙不畏懼,努力克服困難,朝著目標前進,必能實現夢想。四、林歆璇(國立溪湖高級中學)林歆璇同學是全盲的視覺障礙者,家境清寒,父母以務農為生,但她未曾因此在學習上懈怠,反而好學不倦,克服生活與學習的困難。一開始面對視障情況時,她常覺得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甚至為此感到自卑。漸漸地,她學會用心去感受世界,透過聲音、觸感和氣味,找到生活的樂趣。她更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也在每一次挑戰中慢慢找到自己的方向。在成長過程中,很多人幫過她,尤其是一位視障巡迴輔導老師。老師曾經對她說:「別人喜不喜歡你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喜歡自己!」這句話深深影響了她,讓她開始學會接納自己的不足,不再那麼在意別人的眼光。老師也提醒,學習就像蓋房子,基礎一定要打穩,這樣才能承受更多的知識。這些話一直激勵著她,成為她前進的力量。在學業學習上,歆璇勤奮自立,高一上學期以優異成績榮獲班級第二名,高二上學期,報名參加國際身心障礙日文藝比賽,榮獲作文組第一名。在校慶運動會歆璇事先多次練習慢跑,順利完成慢跑項目,體現其不畏挑戰的精神。她也擔任過班級輔導股長,態度認真,樂心助人,關懷班上弱勢同學。歆璇希望未來能就讀輔導諮商和特殊教育相關科系,因為在成長過程中,自己曾經歷過一些困難,但正因這些困難,讓她深刻體會在需要時對他人伸出援手的溫暖。她以積極態度克服困難不退縮,表現感動他人,成為同學榜樣。五、莊凱丞(嘉義縣立民和國中)莊凱丞同學的鄒族語名為voyu,英文名字為分享(for you)。小時候他被鑑定為學習障礙的特殊生,爸媽是鄒族人,父親的工作不穩定,以務農打工為主。母親患有先天性心臟病,在凱丞小學六年級時,因疫情逝世。凱丞仍記得媽媽的叮嚀:「鄒族人要有振復我們鄒族傳統文化的使命,才有資格獲取前往大塔山的門票。」因此,從小他就有一個夢想,要努力讀書用知識去幫助別人。因為媽媽離開,他很悲傷,反覆失落。曾經他有不同藉口,可以停在谷底,但他看見了人生的典範,一個學習障礙也能憑藉科展表現錄取國立大學的例子,便認為自己也做得到,一路上還要肩負起守護分享鄒族文化的使命。國中時,他花了兩年的時間參加原住民族雲端科展,榮獲最佳人氣獎的佳績。相關鄒族語言競賽,比如:讀者劇場等,亦獲得佳績。寒暑假他喜歡回到原鄉去帶領孩子一起學習鄒族科學,也喜歡向更多民眾介紹鄒族的科學。有次到了科博館,他遇見了國立清華大學的傅麗玉教授,她告訴凱丞:「原住民就是天生的科學家,歡迎來念國立清華大學」,這也成為他未來想要努力的方向。凱丞會堅持並守護鄒族的科學文化,帶著原民科學走向國際。他努力於守護原住民族智慧及鄒族文化,以行動傳遞正向力量,展現高度同理心與助人精神。六、劉玉婷(連江縣立介壽國中小學國中部)劉玉婷同學來自連江縣介壽國中,為新住民子女,父親在工地工作,母親任職於環保局,雖然家庭經濟條件有限,但沒有影響玉婷,反而培養出她堅強的性格。國小一年級進入角力隊是她人生最大的轉變。小時候媽媽想讓她和姐姐多培養興趣,帶她們到角力體驗營,之後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晚上五點半到七點半都在角力隊訓練。這九年中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第一次出國比賽,令她感受到國內和國外的差距,和國外的選手相比,同樣體重但體型卻差很多。和國外選手的速度相較,也有明顯差異,但因此讓她有更大的動力。同時也有對她打擊很大的比賽,國一的第一場比賽,她只拿到了第二名,但也讓她理解國小和國中是完全不同的。從那次失敗後,她便努力練習。並且在國手選拔時成功,連續2年當選U15國手參加亞洲盃的比賽,也獲得113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第一名、114年全國中等學校運動會第一名、114年全民運動會沙灘角力第三名的好成績。此外,在課業的學習上,她從來沒有讓父母擔心,總能夠準時完成老師交代的課業,並維持相當不錯的學習成績。玉婷希望以後可以成為一名角力老師,能夠回到馬祖培養未來的角力選手,將自己所學的回饋給培養自己的地方。她在逆境中堅持與奮發,不僅成就自己,也成為同學們的楷模,展現了不屈不撓和無私奉獻的精神。七、陳秉希(新北市金山國小)陳秉希同學出生後確診為聽損兒後,8個月開始,秉希配戴助聽器,也開啟了早療課程。先天聽損除了需要配戴助聽器,也導致平衡感不好,加上大肌肉發育未完全,肢體協調性不佳,經常跌得鼻青臉腫。小班開始,除了每週基金會的語言訓練,加上醫院的職能早療、構音訓練及心智課程等,媽媽總帶著秉希和哥哥來回奔波。交通往返讓媽媽疲憊不堪,但媽媽說,再辛苦都沒關係,只要秉希能進步就好。因為輔具的需求,讓家庭經濟入不敷出,媽媽也二度重回職場,以支應生活開銷。秉希因為聽損及舌繫帶因素導致發音不標準,不敢和其他人對話,但他想和大家一樣。因此,秉希努力練習每一個注音的發音,媽媽也鼓勵他。三年級時在校內國語文競賽國語朗讀獲得全年級第一名,更在全國聽障語文競賽中,獲得全國第一名的佳績。不僅如此,秉希也加入田徑隊,經過大動作訓練及團隊練習,從一開始的肢體不協調,努力學習,調整自己的動作及步伐後,曾在校內徑賽中獲得全年級第一名,更被挑選為學校代表出賽。秉希相信,只要面對挑戰,一定可以克服困難,達成目標。秉希喜歡運動,想成為一名奧運選手,為國爭光。他在困頓的環境下憑藉努力不懈建立自信,在聽障語文及田徑方面展現超越的毅力,取得優異的成績,展現生命勇氣。八、曾盼儒(臺中市泰安國小)曾盼儒同學3歲時確診聽力損失開始配戴助聽器。父母積極帶她接受婦聯基金會提供的聽語訓練治療,盼儒也很努力矯正口音。4歲時盼儒開刀裝設人工電子耳並搭配語言治療師與聽力師進行治療,除了課後到早療診所,假日還有到臺中慈濟醫院接受語言訓練,過程相當辛苦。盼儒喜歡音樂和繪畫,她學習鋼琴和小提琴,爸媽也讓她參加中華民國兒童慈善協會的音樂課程。但盼儒無法辨認某些高頻的音,在課業學習和鋼琴上遇到了困難,無從判斷老師發出的聲音。爸媽告訴盼儒,每個人都有生命的限制,但可以透過努力活得精彩。所以她努力學習,通過國際鋼琴檢定三級認證,也參加鋼琴比賽獲得佳績。媽媽也鼓勵盼儒多閱讀,強化自己的發音,三年級她參加全國聽覺障礙國語文競賽口語演講,獲得第一名。盼儒也感受到寫作的樂趣,五年級時她參加全國聽覺障礙國語文競賽作文,榮獲全國第一名。盼儒總想著為她治療的吳弘斌醫生說過的話-只要不放棄,就存有希望!憑著無比的信心與努力,戰勝病痛,活出精彩的人生。盼儒希望克服聽力的限制,活出自己生命的價值,也期許自己可以成為一個特教老師。她總是帶著笑容,積極參與班級活動,並樂於助人,積極樂觀的態度,勇於挑戰自我。九、汪麗晴(嘉義縣茶山國小)汪麗晴(paicu)同學,生長在阿里山鄉茶山部落。在年幼時,父母離異,由爸爸獨自撫養。10歲那年,爸爸因病驟逝,失去至親的痛苦讓她一度封閉起自己。後來麗晴搬到姑姑家,姑姑非常慈愛,將麗晴視同己出照顧,她也會主動分擔家務事,成為姑姑的好幫手。姑姑常說:「生活或許很難,但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改變命運。」成為麗晴心中的信念,激勵她在學校裡更加努力,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學業成績都是名列前茅。此外,她也榮獲嘉義縣語文競賽原住民族鄒語朗讀優等、閱讀小達人獎,創作文章也刊登報紙,也是茶山國小合唱團的首席女高音。在體育方面也是田徑、射箭場上的常勝軍,現今的麗晴文武雙全、陽光正向,持續創造學習與生活的美好,也為自己的未來開創更多可能性。麗晴希望能成為一名老師,回到部落教書,幫助那些和自己有類似經歷的孩子。生活雖然困難,但這並沒有奪走麗晴的夢想與希望,她更加珍惜當下,並激發出不斷向上的力量。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1243A627E66AB98
隨著各類教育服務機構越來越仰賴資訊系統,個人資料在不同單位間流通的頻率也明顯提高。為落實資訊安全保護個資,教育部特別針對與民眾接觸頻繁的單位包括私立學校、幼兒園、補習班、課後照顧中心,以及運動與體育團體等,辦理個資保護查核。目的是協助各單位強化個人資料的安全管理,避免資料被誤用或外洩,進而守護學生、家長與教職員的權益。為了讓教育機構個人資料更有保障,教育部從112年起持續推動「個資行政檢查作業」。114年度的查核作業自今年5月起展開,預計進行至10月,透過書面審查與實地走訪的方式,協助各級教育機構檢視並加強資料保護措施,讓民眾在提供個資時能更放心、更安心。這次查核重點包括各事業是否已建立並確實執行個資安全維護計畫,是否於蒐集、處理、利用、保存與刪除等各個環節,符合《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以及內部是否具備妥善的流程與保護機制。透過查核機制,期能及早發現潛在資安問題,協助單位即時改進,強化資料管理制度、降低風險。查核作業完成後教育部將依據查核結果要求相關單位限期完成改善,並定期召開檢討會議,滾動修正查核重點與策略,持續強化教育機構的個資保護能力。除了查核工作,教育部也積極提供多元的教育訓練課程,幫助各單位的工作人員更加了解個資相關法規,並熟悉正確的處理流程。讓「保護個資」不只是制度要求,更能落實到實際操作的每一個環節中。教育部也呼籲各事業應定期自我檢視、投入資源進行強化內部教育訓練與制度。未來將依據實務執行情形,滾動式調整查核策略,持續協助教育相關單位因應不同資安挑戰並守護資料安全,共同打造更安心、更值得信賴的學習與服務環境。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FF1182562219378
教育部委託實踐大學音樂系辦理的「樂器銀行」計畫,自推動以來已邁入第10年;為展現受贈學童對音樂的熱情與學習成果,教育部特別規劃於114年7月1日(星期二)下午2時,在實踐大學音樂廳舉辦「十週年感恩音樂會-拾光樂章」。此次音樂會不僅回顧10年來樂器銀行的推動歷程,也邀請來自受贈學校的學生登臺演出,並分享這10年來由愛心串起的感人故事。樂器銀行自成立以來獲得社會大眾的大力支持,該計畫透過社會各界捐贈的二手樂器,經過整理與維修後,送往偏遠地區學校,讓全臺更多孩子得以接觸音樂、培養興趣與才華。10年間共收到5,024件捐贈樂器,成功媒合3,493件樂器,服務601所學校,並舉辦了167場音樂講座及夏令營(統計至114年4 月)。本次將邀請臺南市關廟區新光國民小學打擊樂團、新竹縣關西鎮玉山國民小學兒童樂隊、臺東縣立寶桑國民中學行進管樂隊、雲林縣土庫鎮越港國民小學弦樂團、澎湖縣立馬公國民中學絲竹樂團一起站上舞臺演出。為了協助寶桑國中將原民音樂特色推向全國學生音樂比賽舞臺,樂器銀行7年來捐贈數10把銅管樂器,大幅改善該校學生需輪流使用樂器的困境,並於113學年度全國學生音樂比賽中榮獲「特優」佳績,成果斐然。在本次十週年感恩音樂會上,寶桑國中的學生將身著原住民族傳統服飾,演出由作曲家蕭育霆特別創作、全國首度發表的阿美族《祖靈狂想》。這首作品融合原民文化精神與現代音樂語彙,透過孩子們的演奏,把深厚的族群文化內涵轉化為動人的旋律,帶給現場觀眾一場充滿原民風采與藝術張力的音樂饗宴。位於離島澎湖的馬公國中,自1970年代起便成立國樂社,長年以來都在地下室進行團練,因而被師生戲稱為「地下樂團」。然而更具挑戰的是,離島地區缺乏樂器維修資源,若需送往本島修復,不僅費時費力,途中樂器更可能因運送碰撞而受損。面對重重困境,樂器銀行主動伸出援手,不僅媒合二胡、大提琴等樂器支援學生所需,還特別派遣專業維修師赴澎湖,攜帶工具親自到校指導師生進行樂器保養與簡易維修教學。透過這樣的實作經驗,學生們不僅加深對樂器的理解,也學會如何動手排除初步故障,為樂器延長使用壽命,讓音樂教育在離島持續深耕、不間斷。樂器銀行自成立以來已邁入第10年,深獲社會大眾熱情支持。113年度募集樂器的數量較前一年成長高達76%,展現社會各界對音樂教育資源平權的高度關注與響應。展望未來,樂器銀行將持續強化與企業及社會團體的合作關係,積極募集並媒合偏遠地區學校最迫切所需的樂器類型,如低音直笛、大型打擊樂器、小中提琴等,協助學校完善樂團編制、提升教學品質。此外,在海國樂器的慷慨贊助下,樂器銀行已有超過70把全新電吉他,誠摯邀請有意成立電吉他社團的學校踴躍提出申請,讓更多學生能以多元的方式接觸音樂、激發創意,拓展音樂教育的可能性。教育部誠摯邀請社會各界透過「樂器銀行」平臺(https://proj.moe.edu.tw/musicbank/),提供家中閒置樂器,或提出對樂器的實際需求,共同支持偏遠地區孩童實現音樂夢想,讓音樂教育的種子在全臺各個角落生根發芽。如需了解更多活動資訊,歡迎聯繫樂器銀行專案辦公室,電話:(02) 2538-1111 分機 6619,洽蔣先生。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6E3609D27B3FF9B9
為扶助更多具有特殊專長潛能的學子,教育部學產基金修法放寬補助對象及調高補助金額,團隊出國參加國際比賽補助額度調高為新臺幣50萬元,國內跨縣市參加比賽補助額度也提高至新臺幣20萬元,舉凡交通費、住宿費、保險費及膳雜費等項目都能申請補助,歡迎各校踴躍提出申請計畫。已有300多年歷史的學產基金,一直以來秉持先人捐地興學的精神,默默協助學生完成學業,繼112年將「清寒獎學金」的低收入戶助學金額度調高後,近期又再修正兩項規定,聚焦在「補助培訓具特殊專長需要協助學生」與「補助民間團體輔導需關懷學生」兩大面向,大幅放寬補助資格,更加碼提高補助金額,目的就是為需要協助學生打造更完善的助學系統及優質的學習環境。其中為扶助更多具有特殊專長潛能的學子,修法後的「教育部學產基金補助培訓具特殊專長需要協助學生實施要點」,放寬補助對象擴大到家庭訪問發現的特殊境遇家庭、遭遇困境家庭或清寒家庭的學生,也更大幅調高補助金額,團隊出國參加國際比賽,補助額度由新臺幣30萬元提高到新臺幣50萬元,國內參賽補助上限也由新臺幣10萬元提高到新臺幣20萬元,就連個人的補助額度也提高到新臺幣5萬元,此外,辦理成果發表會也有補助,就是要鼓勵學校積極發掘並培訓具有特殊專長並需要協助學生,讓這群年輕朋友創造生命美麗篇章。另外,「教育部學產基金補助民間團體輔導需關懷學生實施要點」修法後,特別把學校評估列冊輔導學生或機關(構)評估需關懷的少年納入補助之列,為了就是能讓更多民間團體協助,並為面臨就學不穩定的學生提供專業心理輔導;同時也將心理諮商補助費用調高為每次1,600元,每人每年最高補助24次,強化學生心理健康支持的力道。教育部學產基金不僅實現教育多元發展的目標,更補足現有體系難以涵蓋的需求層面。為全力支持需要協助學子適性揚才,歡迎各校踴躍提出申請計畫,相關資訊可至教育部指定承辦學校網站(https://www.thvs.mlc.edu.tw/)查詢,或撥打專線電話(037-992216轉711)。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0567E5F1A6E35DE
為彰顯原住民族教育、傳承傳統文化,教育部國教署自105年起推動「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促進族群認同與文化扎根。教育部林伯樵主任秘書於6月30日代表教育部赴高雄市參加巴楠花部落學校新校舍落成祝福儀式。林伯樵主任秘書強調,巴楠花的教育不是一套標準化的系統,而是與山林共生、與部落同行的生活智慧,是「有靈」(hanitu)的學習場域。教育部將持續支持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發展,協助巴楠花延伸原民實驗教育階段。國教署說明,巴楠花於108學年度改制後,學校以布農族學生為主,融入多族文化,並持續開發依布農族小米生長週期祭典,涵蓋文化力、升學力、科學力與美學力的「四祭四學力」課程,將民族文化融入校園生活,成效卓著。本次新校舍落成是教育部、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與原住民族委員會持續推動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重要成果之一,未來仍將持續提供相關資源協助,以期達成原住民族實驗教育12年一貫的願景。國教署指出,為持續協助學校深化及打造文化自信與知識自主的「有靈」學習場域的教育願景,教育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協助學校賡續開發並深化民族本位教材,以確保族群知識以書面形式傳承,讓學生能在課堂聽見祖靈聲音、看見自身歷史,確保民族文化永續傳承。國教署強調,將持續支持原民實驗教育,透過課程創新與資源投入,深化學生族群自信,培育新一代文化傳承者,讓原住民族文化的多樣性成為臺灣教育最珍貴的資產。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2B1B3A2AAA49E22
教育部常務次長職務,自114年6月28日起由教育參事朱俊彰接任。新任常務次長朱俊彰,為臺北市立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歷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科長、專門委員、副司長、司長及教育參事等職務,並曾派任駐溫哥華辦事處教育組組長。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E8BA671883B2CBE8
為促進更多青年交流互動,教育部青年發展署114年擴大升級「青聚點地方創生人才培育獎勵計畫」,青聚點在全臺各地將舉辦40餘場的「青年小聚」,透過沙龍、工作坊與參訪等多元形式,讓來自各領域、地區、議題的青年齊聚一堂,在「互相認識、共同討論、發想行動」的過程中拓展視野。青年朋友可以帶著各自的經驗與想法,與在地團隊、社區夥伴、不同世代的居民展開雙向對話,通過相互理解,深化對地方議題的認識。屏東林邊「大小港邊,熱帶漁林」團隊策劃的青年小聚,以「海岸聚落的教育實踐」為主軸,將召集農漁業生產者、學校與在地組織等不同角色參與,透過海岸走讀和教案設計的分享,引導青年思考如何轉換地方知識成為教育行動的基礎。臺東太麻里鄉的「海癒小村咖啡店」規劃集合地方市集的籌劃實踐者,共同討論市集籌辦的可能性與經驗交流,聚焦討論在不同類型與目標、不同文化基底所生長出來的地方市集品牌,共同討論如何賦予市集有更多元的社會共好意義,嘗試讓這場小聚成為地方活動籌畫者互相支持與腦力激盪的平臺。苗栗銅鑼的「山山藝文化號」創造「跨世代對話」的機會,安排從傾聽耆老的山林記憶,到社區劇場中的故事轉譯,讓參與青年能夠真切感受在地居民對自然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並在與長輩的交流中,不僅學習如何在世代差異中建立理解與信任,也能開啟更多合作與共創的可能性。宜蘭五結的「延長線工作室」舉辦以「族群文化與記憶」為主題的青年小聚,將邀請語言推動者與噶瑪蘭族長輩現身分享。透過拜訪老樹古井、體驗族語桌遊和古調教唱,讓青年在輕鬆互動中不僅學習族語,也在族人分享過程中,深入理解復名運動背後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意義。相較於青聚點在地課程側重於傳遞知識,青年小聚更希望塑造一個自由對話、彼此激盪的交流空間,不只是交流的平臺,更是多元觀點碰撞、行動想像誕生的現場。歡迎對於地方創生有興趣,期待激盪新思維的青年至計畫官方網站報名(https://changemaker.yda.gov.tw/Lesson),讓每一次的交流,成為走進地方、實踐理想的起點!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635826A9D1B2704A
為培育我國高階專業人才,拓展青年學子宏觀國際視野及強化專業知能,教育部辦理公費留學考試甄選優秀人才出國深造,歡迎有意報考者參閱考試簡章並及早準備。114年公費留考錄取名額配合國家發展所亟需,特別於「五大信賴產業」對應領域,包括電資及工程學群增加40個錄取名額,合計將提供64個名額,使整體公費留考預定錄取名額總計達201名,歡迎有志青年朋友踴躍報考。相關考試科目、報名日期、筆試及面試日期、預定錄取名額及公告錄取日期等資訊如下:一、考試科目:國文作文與2科專門科目,共計3科。二、網路報名日期:114年7月15日上午8時至114年7月29日下午5時止。三、筆試日期:114年10月4日。四、面試日期:114年12月6日及7日。五、預定錄取名額:114年公費留學考試共19學群92個學門,預訂錄取201名,包括一般公費生151名、勵學優秀公費生10名、原住民公費生20名、身心障礙公費生10名、赴新南向(印度、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國家公費留學10名。六、公告錄取日期:114年12月31日。錄取公費留學考試者,攻讀人文類學群獎助年限最長4年、理工類最長3年,並依留學國城市別提供不同標準生活費,一般生最高可達每年生活費2萬5,000美元,3類特殊生並酌增生活費額度;學費補助方面,受獎年限4年者總額上限為12萬美元,受獎年限3年者總額上限為9萬美元。公費留學獎助限定攻讀博士學位,但「藝術」學群及「建築、規劃與設計」學群部分學門之研究領域仍得攻讀碩士學位。另3類特殊生及赴新南向國家生,不限學群均可選擇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本項考試簡章及行政契約書已公告於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首頁https://depart.moe.edu.tw/ED2500/(點選路徑為:業務專區―海外留學―公費留學與各項獎學金專區―公費留學考試資訊),請自行下載參閱。如有其他詢問事項請電洽:(02)7736-5759或7736-5730。教育部提醒,本項考試考生需親自出席筆試及面試,不提供視訊面試,請有意報考者預先規劃行程。為提供各項留學獎補助資訊以鼓勵青年學子勇於出國留學追夢,教育部也設有「Taiwan GPS 海外人才經驗分享及國際連結計畫」官方網站(https://twgps.moe.edu.tw/)及臉書粉絲專頁,邀請多位公費學人分享留學準備、國外留學及工作經歷,歡迎有意出國留學攻讀博碩士學位的學子關注官方網站,並追蹤粉絲專業,以掌握各項留學獎補助的最新資訊。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AD9F38C7BB5C6C9
教育部張廖萬堅政務次長及體育署鄭世忠署長應帛琉國家奧林匹克委員會邀請,於本(6)月28日至7月2日赴帛琉參訪「第12屆太平洋迷你運動會」並拜會帛琉共和國總統惠恕仁(Surangel S. Whipps Jr.),深化臺灣和帛琉間運動合作效益,展現兩國間深厚的友誼。第12屆太平洋迷你運動會將於本(114)年6月29日至7月9日在帛琉舉行。為協助帛琉選手備戰迷你運動會,教育部體育署自112年起即請帛琉奧會遴派射箭、游泳代表隊來臺,於國立體育大學與臺北市立大學進行移地訓練;後依賴清德總統113年11月「繁榮南島 智慧永續」之旅訪問帛琉後,指示我國協訓帛琉棒球隊,並於114年1月由體育署鄭世忠署長參加總統特使外交部林佳龍部長恭賀帛琉共和國總統惠恕仁就職訪問團,代表我國政府與帛琉奧會簽署棒球合作意向書。體育署即於今年4月邀請帛琉棒球隊及桌球隊來臺於國立體育大學移訓,除邀請國立清華大學林琨瀚教練、國立體育大學林衛宣教練與國立臺南大學陳進祥教練擔任協訓教練團,提供優質場地設施外,在移訓期間更邀請中華職棒中信兄弟王建民投手教練擔任帛琉棒球隊一日客座教練,讓本次移訓成果豐碩。為感謝我國對帛琉競技運動實力提升的協助,帛琉奧會主席Frank KYOTA於本年5月具函邀請我國政府派員參訪第12屆太平洋迷你運動會。在體育署與我國駐帛琉大使館的安排下,由張廖萬堅政務次長及鄭世忠署長率團參訪,於29日下午拜會帛琉惠恕仁總統、總統教育顧問Dale Jenkins博士與帛琉奧會主席Frank Kyota,就兩國教育、運動政策規劃及執行交換心得。惠恕仁總統首先歡迎張廖萬堅次長率團來訪,感謝臺灣支持帛琉備戰太平洋迷你運動會,包括協助帛琉射箭、游泳、桌球、棒球國家隊近兩年赴臺灣移地訓練,並遴派桌球及棒球教練在本年來帛琉增強競技實力;另外惠恕仁總統也樂見臺灣與帛琉的教育合作,希望未來能推動更多兩國學生的合作計畫。張廖萬堅長感謝惠恕仁總統撥冗接見,並分享他曾於20年前帶棒球隊到帛琉進行友誼賽,對帛琉留下良好的印象。帛琉棒球隊本年在臺灣訓練時,體育署特別安排王建民教練與球員互動並分享他在大聯盟的經驗,讓帛琉球員印象深刻,祝福帛琉棒球隊勇奪金牌。張廖萬堅次長亦表示會持續推動兩國的在高等教育的合作計畫,深化兩國教育合作。會後張廖萬堅政務次長代表我國政府致贈惠恕仁總統具有臺灣運動意象的藍鵲水晶座,展現透過運動牽起的臺帛兩國緣分。而在拜會結束後,張廖萬堅次長一行於當日晚間5時30分出席第12屆太平洋迷你運動會開幕典禮,並將安排觀賞帛琉桌球、棒球隊比賽場次,為帛琉選手加油。體育署表示,運動部預計於今年9月9日掛牌成立,其中加強推動運動外交是運動部成立後施政重點之一。而帛琉組隊來臺移訓,為兩國雙邊實質合作最佳範例。運動部將持續投入資源,透過推動我國與各友邦的運動交流與合作,建立臺灣的運動外交網絡,增進臺灣對國際運動的貢獻與國際知名度。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10DC19761CDF4F95
臺中市立大里高中教練強湄芬國中時就進入田徑隊,早年的田徑訓練講究團體紀律,選手一起受訓、用餐、參加晚自習,對那時的強湄芬來說,日復一日刻苦的訓練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站上領獎臺,這幾乎就是她的一切。進入學校擔任教練以後,強湄芬不分晴雨陪著學生訓練,然而「新世代的孩子,不一定言聽計從。」強湄芬在教學現場遇到新舊世代觀念差異的挑戰。例如,過去強湄芬都要求男生一律理平頭,戲稱自己開的是「大里理髮店」,很多孩子的頭髮都是她親自理的;現在孩子則會問:「教練,可以不要嗎?」「一定要有一致性嗎?」新世代的孩子認為,態度認真與場上展現戰鬥力,跟頭髮並沒有絕對關係。經過思考,強湄芬意識到,教練說一是一、講究服從的年代已經不再,新世代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必須花更多時間溝通。有了這一層領悟,強湄芬在教學上變得更從容,「畢竟這個階段孩子還在成長,我們能做的,就是陪伴。」強湄芬說。學生們口中的「強媽」強湄芬,是他們在訓練、生活及求學時堅強的後盾。孩子受到挫折時,會打電話給強媽傾訴,遇到叛逆不受教的孩子時,強媽也會拿出「虎媽」強勢的一面,不假辭色予以糾正。強湄芬嚴而不厲,她總是告訴學生:「你可以做到,就看你怎麼運用你的智慧。」該鼓勵時,她也會軟言安慰:「教練知道你很辛苦,因為我練過,但是今天是你選擇的,所以你要戰勝它!」在她細心的指導之下,學生締造出許多驚人的紀錄。她記得之前在小校任教,學校跑道只有40公尺,就地訓練環境受限,她想方設法讓孩子從校門口向校內跑,助跑到定點再丟出壘球,訓練孩子跳高跟壘球,一路練到全國第二。還有一名體重100多公斤的男同學報名田徑隊,接連幾天跑操場邊跑邊哭。強湄芬看到以後,觀察孩子的天賦,知道他因為體重關係跑不快、跳不遠,建議他改擲鉛球,要求他每次擲球就大聲吶喊,隊友們在旁邊為他鼓掌、加油打氣,並讓他不斷參賽,磨練鬥志跟自信。這名學生從丟鉛球會害怕閃避的小男孩,一路直上,在國三時拿到鉛球項目的全中運冠軍。強湄芬笑說,「他後來因為運動而體態改變,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自信與成就感。」歷經風風雨雨,強湄芬深深感謝每一次挫折,在她的眼裡,孩子們也是自己的老師。「我總是要先學會,才不會誤人子弟啊!」雖然強湄芬一直沒有機會站上領獎臺,但是看見自己帶出來的學生在運動場上屢創佳績,她也就心滿意足了。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AA1AD4422FA26C80
為促進教保服務人員自主學習及多元創新,教育部國教署持續補助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教保服務人員專業發展社群計畫」,113學年度共21縣市成立245個社群,已培育239位社群帶領人。同時委請臺北市立大學辦理「專業發展社群共識營」及「嬰幼兒的探究學習歷程研討會」等活動,透過專家學者的分享及社群共學交流,以提升社群相關人員的專業知能。國教署說明,「專業發展社群共識營」於每年寒暑假辦理,邀請各幼教領域專家、教學經驗豐富之優良教保服務人員擔任講座及辦理成果分享會。上學期共識營著重協助社群召集人、帶領人引導社群凝聚共識,建立夥伴關係及營造友善討論氛圍,並確認社群課程主軸,深化學習脈絡;下學期共識營以分享社群運作歷程、成果報告實例分享及說明社群成果分享會辦理原則為主,各社群成員透由實際互動提升專業對話,營造共學氛圍與支持力量,協助各社群建立特色運作模式,以發揮社群實施效能,優化教學品質。    「嬰幼兒的探究學習歷程研討會」特邀日本東京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秋田喜代美教授擔任主講,由前臺北市立大學幼教系幸曼玲教授主持,研討會中探討嬰幼兒探究學習歷程的發展與實踐,促進幼兒自主學習與全人發展。希望透過專家學者的分享與案例研討,深入了解相關議題,並借鑒日本在幼兒探索學習領域的經驗,以提升教保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能。    國教署表示,為支持專業發展社群運作及提升成效,將持續委請專案團隊辦理相關增能活動,提供多元學習課程,促進教保服務人員專業成長、協作共學,增進教學效益,共創專業且優質的學前教育。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3C581ADFD6E8127
為鼓勵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教保服務機構推動本土語言,提升教保服務人員本土語言教學的專業素養、擴大幼兒學習本土語言機會,教育部國教署113學年度持續辦理「本土語融入教保活動課程之教學資源教材徵選活動」,共計有14件作品、41名教保服務人員獲獎。今(28)日於國立臺中教育大學頒獎,其活動宗旨為推動本土語及其文化得以永續傳承與發展,透過鼓勵學前階段教師自編本土語言教材,因地選材,規劃完整學習課程,讓幼兒在學習中熟悉並運用本土語言,擁有完備學習資源及友善環境,以達國家語言永續傳承,因此辦理本次徵選活動。國教署說明,本次參與徵選活動的教案共49件,包含:閩南語組計32件、客語組計10件、原住民語組計7件,徵選類別包含:「兒歌/童謠/童詩類」、「故事/繪本/動畫類」、「教學活動設計教案類」等三類,從中評選出特優獎3件、優等獎3件、甲等獎4件及佳作4件,共計14件得獎作品。「臺灣台語特優獎」高雄市龍華非營利幼兒園(委託財團法人正修教育基金會辦理)【兒歌/童謠/童詩類】作品《高雄輕鐵》,從兒歌的音韻和節奏,幫助幼兒掌握語音及理解詞意,無形中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客語優等獎」屏東縣私立學正幼兒園【教學活動設計教案類】作品《不插電運算思維之探索(結合幼幼客語闖通關2.0)》,透過闖關活動將學習與生活融入客語情境中,培養幼兒的邏輯思考力;「原住民族語優等獎」屏東縣來義鄉來義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故事繪本/動畫類】作品《烘!烘!烘!芋頭乾》,透過繪本傳遞原住民的傳統烘芋頭乾工藝,感受部落生活的溫暖及團結,以及對自然與傳統的尊重。國教署表示,學前階段教育為幼兒學習語言最佳的環境,為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在日常生活中重複體驗本土語言、親近本土題材或議題,將持續推廣幼兒園本土語言教學,同時也配合行政院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推動多項執行策略,透過辦理教材徵選,以充實學前階段本土語言教學資源,協助教保服務人員增進本土語言課程教學及研編教材的能力,並鼓勵教保服務人員就地取材,自編本土語教學教材為原則,能實際落實於教保活動課程實施。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CF7EB9C661843B1
中華奧林匹克委員會今(28)日辦理屬於3到6歲小小朋友們的「第3屆小小英雄運動會」,今年首度移師桃園航空城的會展中心舉辦,活動超過600位小小英雄們與父母親共同參與,度過一個歡樂及難忘的週末家庭日。教育部體育署房瑞文副署長出席開幕活動,希望透過親子共樂,培養小朋友規律運動習慣。今年第3屆活動,中華奧會規劃羽球、跆拳道、迷你足球、體操與田徑5個主要項目.其中也包含舉重、劍道、武術、棒球、射箭、拳擊與高爾夫等7個體驗的運動種類,希望透過各位爸爸、媽媽帶著小小英雄們一起參加活動,能夠讓小朋友們從小就體會奧林匹克格言中的「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的精神與價值,從小培植愛運動的好習慣,讓更多小朋友均能「自發、樂活、愛運動」。體育署房瑞文副署長表示,今年9月9日國民體育日,運動部及全民運動署將成立,未來將由全民運動署持續輔導縣市政府及各體育運動團體辦理各項多元的運動活動,包含兒童、少年及多元族群適合的活動,希望透過活動的辦理,能夠提升國人的規律運動習慣。教育部體育署113年運動現況調查顯示,國人運動參與比率達82.9%,規律運動人口比率更創十年新高,達到35.3 %,顯現國人除了工作及忙碌的生活外,透過多元的運動方式,提升自身的健康及適度的排解生活的壓力,同時也希望家長們能夠帶著小朋友一起體驗運動的樂趣,讓愛運動成為每個孩子成長中的養分,幫助他們都能朝奧運的殿堂邁進。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F02515D3D7E90AE4
針對各界關注學士後醫學系招生名額,以及媒體報導引用醫界擔憂醫學生人數暴增、質疑總量鬆綁等說法,教育部嚴正澄清,醫學系招生總量自87年起即依法管制,至今未曾放寬、未曾擴招,也無所謂「繞道招生」之情事。本次調整是在制度規範與既定總量內進行,並經衛福部函復同意辦理,教育部說明如下:一、教育部自民國87年起,即依衛生福利部對醫師人力需求之規劃,控管大學醫學系招生總量為每年1,300名,並依此總量核配所屬11所大學招生名額,從未放寬、亦未突破總量上限,外界若將國防醫學院或境外醫學生人數混為一談,實屬錯誤理解,教育部說明,國防醫學院係依軍事教育條例設立,自有其軍事教育與國防政策之考量及任務,其招生名額一向非教育部核定,亦不納入教育部招生總量範圍。二、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興大學3校係配合衛福部「重點科別培育公費醫師制度計畫」(下稱公費計畫)提出申設學士後醫學系,採公費生方式辦理,並經110年申設審查會議決議公費計畫結束後,得於醫學系招生名額總量內調整,復經衛福部同意核予公費生招生名額,自111學年度起招生。三、因衛福部公費計畫於114年不再續辦,爰自114年2月起,本部依照110年決議開始邀集衛福部等單位,研商3校學士後醫學系115學年度招生名額,復經114年2月至4月間數次函詢衛福部後,該部函復在不逾本部權責核配醫學系招生名額總量1300名之前提下,自115學年度起核配3校學士後醫學系自費生名額各35名(原為各23名公費生),合計105名,並納入1,300名總量內計算。教育部核配的醫學系招生名額始終嚴守1300人總量,並未另闢名額,亦未突破總量管制。四、有關3校學士後醫學系115學年度起之招生名額,主要考量衛福部公費計畫已經停辦,原依該政策設立醫學系,長期投入教學師資、課程設計及設施設備,學生亦仍在學中。另考量其生源非一般高中生,而係具學士學位學生,不影響既有其他大學醫學系招生,亦未因此減損其他大學權益,更未另設醫學系或新增新校。為維護學生受教權益及延續既有資源投入,在不逾本部權責1,300名總量原則下,並依衛福部函復內容,依法辦理轉型調整作業。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936BEEBB4C41E28
教育部國教署為落實《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及特殊教育法精神,鼓勵各級學校依特教學生特質合理調整校內外課程教學與活動,保障特教學生的參與權。為落實推動《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於各項校內外課程,炎炎夏日國立宜蘭特殊教育學校「幸福宜特龍舟隊」就在宜蘭冬山河親水公園舉辦的114年龍舟錦標賽順利晉級;這支由特教生、家長及教師組成的特殊龍舟隊,在眾多隊伍中脫穎而出成為全場焦點,親師生一起划出自信與榮耀。「幸福宜特龍舟隊」由特教學生、教師及家長共18人組成,自5月起利用週末清晨進行集訓,學習包含安全知識、體能訓練與划槳技巧等,訓練初期學生因為沒有划船經驗,出現空中划槳的趣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指導與練習,歷經一個月終於逐漸掌握划船技巧,也在錦標賽中展現出絕佳默契。值得一提的是,掌控整個龍舟隊前進節奏的鼓手小文是一名唐氏症學生,起初因體能因素暫無法參與划槳,為讓學生不放棄任何參加機會,學校安排小文擔任鼓手。小文一開始對這項任務感到陌生,透過多次練習穩定掌控節奏,不僅讓隊伍整體表現更好,現場裁判也大為稱讚。錦標賽當天「幸福宜特龍舟隊」隨著鼓聲奮力前行,雖未晉級決賽,但全隊團結一致划完最後的500公尺,現場觀眾也報以熱烈掌聲。宜蘭特教校長柯建興表示,這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場融合教育、家庭與社區合作的實踐;透過划龍舟這項團隊運動,讓學生突破自我、家長深度參與、教師持續陪伴,划出屬於每個學生的未來。國教署表示,學校可以透過合理調整課程與活動,支持身心障礙學生參與各項活動與運動賽事,也鼓勵學校發展多元親職教育並促進親師生互動,建立學校、家庭與社區間緊密的合作與支持網絡,促進親師生共同成長、共學共好。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6E481F5062A9288


登入系統


功能選單


系統公告

2023/1/6 中文打字及靜思語打字練習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提供「有注音」的範文供年級比較低的小朋友練習,即使沒學過的字,小朋友看著注音應該也能順利打出來了,歡迎試用。如果教科書業者能授權提供國語課本整課的範文,小朋友練習打字時就更方便了,希望有人能促成這件事啊!

2022年公視新聞RSS服務改版,不提供完整新聞內容,只提供簡單摘要,本站的公視新聞打字服務無法取得完整新聞內容,只能暫時停用,改為提供教育部即時新聞。

本站自2021/3/18改版以來,至2021/7/31已超過24萬筆測驗紀錄,未來測驗紀錄增加速度勢必還會再加快,為提升使用者的操作體驗,減少伺服器查詢及統計負荷,也貼近學校教學現況,每年8月1日新的學年度起,會將打字練習紀錄轉移至新學年度的資料表存放(舊有的紀錄並未刪除),期盼打字高手們繼續練習,挑戰自己,再創佳績。
8/1移轉之後,所有查詢頁面只能查到該學年度(每年8/1至隔年7/31)的測驗紀錄和統計情形,如非必要,跨年度的資料不再提供查詢,以節省系統資源。如果有老師要用本站的測驗紀錄做為學生成績參考,也請於7/31前完成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