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教育部新聞練打字

新聞來源:教育部即時新聞RSS服務

教育部體育署今(20)日舉辦「2025臺灣品牌國際賽研習營國際論壇」,邀請日本高知縣及亞洲運動管理協會成員,包含日本、菲律賓、新加坡、韓國及泰國等多名體育專家學者來臺,透過專題演講與座談,就城市品牌、國際賽事及運動科技等進行交流分享,論壇邀請各地方政府、體育團體、體育大學校院及相關從業者一同參與,透過與國際經驗接軌,以期提升臺灣品牌國際賽事的能見度及競爭力。今(114)年度系列論壇以「城市品牌 × 運動科技」為主軸,規劃共5場活動,本次為第4場。論壇由「夯運動 in Taiwan」計畫主持人林廷芳開場,引領與會人員認識品牌賽事的價值與推廣策略。專題演講邀請日本高知縣土佐町體育委員會古賀智志事務局長,分享日本辦理國際賽事的策略與實務經驗;亞洲運動管理協會副理事長 Daichi Oshimi 也介紹日本如何透過新建體育場館串聯城市品牌,帶動區域觀光振興。另為深度探討形塑具臺灣特色國際賽事及國際賽事推廣行銷,結合國內外專家學者辦理2場交流座談,首場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陳美燕教授主持,與主辦「日月潭萬人泳渡嘉年華」南投縣政府代表教育處簡明標輔導員、國際滑水總會亞洲區林廷祥會長及美和科技大學巫昌陽教授,探討水域賽事結合城市特色以塑造國際辨識度;第二場則由國立高雄大學張景弘教授主持、亞洲運動管理協會秘書長Yun Seok Choi及2位執行委員Dittachai Chankuna和Geraldine Bernardo,共同探討國際賽事中行銷城市品牌的實務作法。體育署表示運動部將於9月9日正式成立,建立臺灣品牌國際賽事為運動部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未來將媒合各單位相關資源,打造具地方特色的城市品牌賽事,結合臺灣各地獨特的地景地標、文化與觀光活動,並導入先進運動科技,持續透過國際論壇分享標竿賽事案例及國際前趨觀點,介接國際主流價值,期以國際賽事為平臺,讓世界看見臺灣的軟硬體實力。2025臺灣品牌國際賽研習營系列國際論壇全程提供中英雙語即時口譯,最後一場將於11月21日登場,民眾可透過線上報名(https://forms.gle/zaaEPvVtLqf81cmR8),更多資訊請至體育署官網「優化國際體育交流專區」查詢。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937CEF81B657CC4
114年全國中等學校熱舞大賽匯集北、中、南三區共111支隊伍、超過800位熱血學子報名參加,歷經四週各區預賽後,共有40支隊伍挺進決賽,將於本週末(23日)下午4點於板橋大遠百登場,教育部體育署鄭世忠署長今(20)日在決賽記者會中恭喜晉級決賽的40支隊伍,開場表演除了青春洋溢也充滿爆發力與美感,可見本次賽事精彩可期。近年來體育署相當重視熱舞、街舞運動,補助越來越多單位辦理相關賽事,運動部成立後會更強力支持,另外總統盃全民運動賽事-街舞大賽現在開放報名中,不是以學校為單位,是以年齡分組報名,有高額獎金也有交通補助,歡迎大家在8月底前踴躍報名。教育部體育署自92年起支持高中體總辦理「全國中等學校熱舞大賽」,至今已經超過20年,它不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個讓年輕學子們能夠盡情展現自我、舞動青春的平台。今日記者會中邀請晉級決賽的北、中、南三區代表隊伍齊聚同台,來自北區的「YING-FENG POP」、中區的「水煮蛋2.0」、南區的「Loc N Ping'k」,與高中體總吉祥物Woohoo現場進行尬舞交流,展現多元的街舞風格與青春能量,現場也邀請了舞團「VHZ Dance Crew」表演,為週六的全國決賽揭開序幕。「全國中等學校熱舞大賽」自創辦以來,已成為臺灣中學生最具指標性的街舞競賽盛會,不僅持續推動街舞文化向下扎根,更成為孕育未來臺灣街舞之星的重要搖籃,許多參賽選手已是國內街舞圈的中堅力量,未來更將登上國際舞台,代表臺灣發光發熱,展現臺灣街舞文化強大的「軟實力」。最熱血的街舞盛事最終戰,選手們早已蓄勢待發,準備在全國決賽舞台上,以汗水與舞步寫下屬於他們的青春篇章。體育署誠摯邀請所有民眾到場觀賽,若無法親臨現場,也可以鎖定民視台灣台152頻道、Youtube名衍行銷運動頻道及Hami video觀看現場直播,為所有選手加油喝采。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0FE01940F4A52434
為深化臺日教育合作,教育部於114年8月17日至20日邀請日本靜岡縣教育委員會池上重弘教育長一行2人訪臺,本次交流聚焦多元文化教育、新住民語言教育、國際教育及數位教育等面向,並實地參訪我國多所中小學及教育機構,亦走訪國家圖書館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體驗臺灣公共文化與教育場域多元、創新且開放的風貌。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李毓娟司長於114年8月18日中午設宴歡迎池上教育長一行,李司長在致詞中指出,靜岡縣位於富士山腳,自然人文薈萃,教育政策重視「尊重多元」、「培養未來人才」與「強化學生面對變化的適應力」,並強調國際理解、數位素養與在地連結的重要性,與臺灣當前推動的教育國際化、多元文化教育方向高度契合。她並特別提到,青少年之間的交流是深化理解、建立長久友誼的最佳方式,期待未來有更多機會促成兩地學生彼此認識、共同學習,讓臺日友好精神在年輕世代延續。此外,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彭富源署長於今年2月率團赴靜岡縣,與池上教育長簽署MOU,奠立雙方中小學教育交流的新里程。本次出席與會,雙方回顧既有合作成果,並就未來師生互訪、教育交流合作等議題進行更多討論,展現持續推進雙邊教育合作的共同決心。為讓池上教育長瞭解我國推動多元文化及新住民語言教育現況,教育部特別安排至新北市新店區大豐國小聽取新住民教育輔導團政策簡報,並與印尼語教師進行座談,深入瞭解臺灣推動新住民語言教育政策與成效。臺灣已將新住民語言課程制度化,並開發在地化教材,不僅促進新住民母語傳承,更使校園文化更加多元包容,成為跨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池上教育長對此表達高度肯定,認為臺灣經驗對靜岡縣推動多元文化教育具啟發意義。池上教育長此行亦走訪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瞭解我國技術型高中的發展現況,以及推動國際教育交流情形;亦實地參與靜岡縣沼津高校及臺北市立士林高級商業職業學校間之跨國交流,聆聽臺灣學生簡報城市探索內容,並參與校園巡禮,臺日學生透過面對面交流,不僅加深了對彼此文化與教育特色的理解,也展現青年世代進行跨文化溝通的熱情與創意;教育部亦安排訪團一行參訪臺北市數位實驗高中(T-school),深入瞭解臺灣在實驗教育及數位科技融入教學的創新模式。本次池上教育長訪臺,除參訪中小學以瞭解我國教育發展現況外,教育部亦安排走訪國家圖書館多媒體創意實驗中心,深入認識我國在數位閱讀與跨域學習推動上的資源建置與應用成果;並參觀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體驗臺灣公共教育資源的多元面向與深厚底蘊。教育部指出,目前日本學生在臺留學人數達8,779人,位居境外生來源第4位;臺灣學生赴日留學人數亦逾7,000人,雙方教育交流密切。過去10年,日本高國中小學生來臺教育旅行累計達37萬人次,臺灣學生赴日交流超過10萬人,顯示雙邊互動熱絡且成果豐碩。本次訪問不僅深化了臺日教育界的情誼,更為跨文化交流、人才培育與教育創新開啟更廣闊的合作空間。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26991F259AB6D17
為強化各縣市推動海洋教育、提升教師專業知能,教育部國教署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金門縣政府共同合作,於114年8月20日至22日辦理「114年度全國海洋教育成果觀摩會暨教師研習」,集結22縣市逾200位夥伴共襄盛舉,展現推動全臺推動海洋教育的豐碩成果。國教署說明,成果觀摩會每兩年辦理一次,是全國海洋教育經驗交流與分享學習的重要平臺。邀集地方政府、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中心學校及具海洋教育推廣任務之教師參與,共同展現縣市推動海洋教育之多元性與系統性,透過地方政府及中心人員縝密規劃及推動,支持學校發展課程。同時也邀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金門海島學校、金門縣潮間帶學會、金門海洋保育站、金門縣水產試驗所等單位共同參與,展現中央、地方及民間單位共同協作,為海洋教育增加推動資源,並透過與團隊共學,豐富海洋教育課程內容。今年成果展中,各地方政府呈現在地多樣資源發展不同海洋教育特色;新北市以「青春山海線」為核心,整合跨局處資源,將戶外海洋教育提升至城市發展層級;臺南市善用山、川、海地景資源,打造兼具文化底蘊與生態保育的特色課程;宜蘭縣緊扣龜山島與蘭陽溪口等在地資源,發展高度識別性的海洋文化課程。各展所長,呈現出兼具創新性、在地性與永續精神的典範。此外,金門縣政府為充分體現金門海島與戰地雙重特性,特別於研習中規劃四條主題體驗課程路線體驗,串聯金沙鎮述美國小、金湖鎮多年國小、金寧鎮古寧國小及烈嶼鄉西口國小與金城鎮金城國中等學校,並搭乘金門藍色公路船程,打造陸海整合的學習場域。各縣市代表可透過實作性研習,體驗金門海洋教育特色與文化脈絡,了解不同縣市在海洋教育推動之策略。國教署指出,臺灣為四面環海的海洋國家,海洋教育與生活緊密連結,為落實國民中小學校實施海洋教育,國教署將持續補助22縣市辦理「戶外教育及海洋教育計畫」,並透過定期辦理分區社群促進各縣市交流合作,提升各縣市執行量能。各縣市推動成果已登載於「臺灣海洋教育中心」網站,歡迎至網站查詢觀看。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FFEB8319B07FEFC
為深化大專校院專業輔導人員辨識目睹家庭暴力個案的能力,並提升實務介入與諮商輔導技巧,教育部今(20)日於國立政治大學舉辦「114年度大專校院專業輔導人員目睹家暴輔導知能研習」,邀集全國各大專校院共計100名專業輔導人員及教職員與會。活動聚焦於童年目睹家暴對學生的長期影響,並透過課程與案例分享,協助第一線專業輔導人員精進評估、支持與介入能力。本次研習由北一區大專校院學生輔導工作協調諮詢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共同規劃辦理,課程內容兼顧理論探討與實務應用。上午場由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以「從目睹兒少到童年目睹家暴的創傷影響」為題,深入剖析兒少目睹暴力後,恐在情緒調節、身心健康、人際互動及日後親密關係中面臨的挑戰。接著,國立暨南大學李婉菁社工師與婦女救援基金會李玉炫社工師針對「童年目睹暴力成年者的需求與個案服務」進行專題分享,結合理論框架與真實案例,分析輔導過程中常見的困境與應對策略,協助與會人員建立更周延的服務視野。下午場則將聚焦在團體工作與實務操作。林雪琴諮商心理師分享其三年帶領支持性團體的實務經驗,解析如何透過創傷敘說與重新建構,支持當事人找回自我價值與復原力。最後,由東吳大學健康暨諮商中心主任王佳玲以「大專校院目睹家暴學生之輔導策略與案例分享」為題,從學生目睹家庭暴力後所呈現的心理與行為特徵辨識,到實務工作中可行的輔導策略與系統性模式,提供具體可行的行動指引與資源整合方法,以增進與會人員的應對能力與敏感度。目睹家庭暴力之議題雖屬隱性創傷、不易及時察覺,卻可能對學生的學習表現與人際關係造成深遠影響。教育部期盼透過本次研習,進一步提升大專校院輔導體系的敏感度與專業應對能力,共同營造更安全、溫暖且有支持力的校園環境,讓每位學生都能在健康無憂的氛圍中安心就學。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29332FEE2273692
「114年度全國社區大學發展會議」於今明(20、21)兩日在臺北市舉辦,參與會議的各地方政府、社區大學及全國性社區大學民間團體,與各議題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聚焦討論社區大學推動理念、經驗與成果。教育部朱俊彰次長及終身教育司梁學政司長到場親自表揚114年度辦理社區大學業務績優地方政府與績優社區大學,計有21個縣市(特優2個、優等12個、甲等7個)及85所社區大學(特優8所、優等47所、甲等30所)獲獎。朱俊彰次長表示,全國社區大學校數已達90校,從87年第一所社區大學成立到107年社區大學發展條例公布,以及新冠疫情的衝擊,都不停歇地向前邁進。隨著我國邁入超高齡化社會,且青壯年對於終身學習的需求提升,業務推動可預期將進入新高峰。對此,教育部持續支持地方政府與所轄社區大學推動業務,提供民眾更完善的終身學習。此外,朱俊彰次長肯定地方政府及社區大學對業務推動的精進與深耕,教育部亦將持續提供民眾更完善的終身學習環境,與社區大學共同面對未來挑戰。為期兩天的全國社區大學發展會議,由朱俊彰次長及臺北市政府教育局林奕華副市長共同致詞揭開序幕,會議配合中央重大政策推動,聚焦討論與分享多元重要議題。其中第1天「中心議題:社區大學的永續經營」,邀請華梵大學蔡傳暉校務顧問主持,率南港社大曹錫智副校長、羅東社大吳國維校長、新莊社大度昀奇主任秘書共同與談,聚焦師工學共治模式下的社區大學永續經營,及永續經營圖像分享;「社區大學與第三人生大學合作新契機」由終身教育司梁學政司長主持,偕同國立中正大學詹盛如副校長、慈濟大學劉怡均校長、基隆社大蔡素貞校長與談,探討我國不同終身學習體制的發展與演進,及第三人生大學的推展。此外,安排分組討論,在跨部會機關代表、專家學者及實務工作者的帶領下,深入探討「地方知識島」、「數位/網路性別霸凌」、「社會情緒學習」等議題。第2天的「專題討論:社大的新未來~從地方走向國際」,邀請國立屏東大學楊智穎教授主持,內湖社大林明志主任秘書、板橋社大陳書吟主任秘書、旗美社大張正揚校長與談,分享社區大學的國際化價值與接軌國際的實務經驗。此外,會議也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及所轄社大特別安排下,規劃3條在地參訪路線─「大稻埕街區經濟與地方創生初探」、「桂花大道鐵支路暨車站總動員實境遊戲」、「以北投學談論公共化實踐經驗」等在地學習,使與會人員深刻體驗大同社大、南港社大及北投社大推展「社區大學發展條例」第3條地方性的豐富樣貌。教育部表示,一年一度全國社區大學業務推動相關人員的大交流,是中央、地方政府與社區大學寶貴時光,期待透過會議的交流,共同致力互助共好,落實社區大學發展條例精神,以達全民終身學習、社區永續發展!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049E7AD65C310A1B
為提升學校護理人員面對校園緊急事故時的應變處置能力,教育部國教署委託國家教育研究院,於8月6日至8月20日辦理「教育部主管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護理人員初級救護技術員訓練(EMT-1)」。吸引來自全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之護理人員及教職員工共40餘人參訓,學員完成為期8天共58小時的密集訓練課程後,順利取得初級救護技術員(EMT-1)資格,全面強化學員緊急救護知能,期能在校園發生突發狀況時,迅速、正確地判斷傷病情形,並執行有效急救處置,保障師生生命安全。國教署指出,依據「教育部主管各級學校緊急傷病處理準則」規定,學校護理人員應接受教學醫院或各級主管機關、衛生及消防主管機關委託之機構、學校或團體辦理至少40小時的救護技術訓練。為協助護理人員符合專業要求,自113年起,國教署與臺中市政府消防局合作,邀請具救護與教學經驗的講師授課,提供系統化、實務導向的專業訓練。114年度除學校護理人員參訓外,也同步開放教職員工參加,確保具備即時處理的能力,共同提升校園緊急傷病支援能量。本次課程規劃依「救護技術員管理辦法」規定設計,符合初級救護技術員訓練課程基準之56小時核心課程模組,包括:基本生命徵象判讀、心肺復甦術(CPR)、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AED)操作、異物哽塞處理、創傷止血與包紮技巧、骨折固定、運送傷患技巧及緊急病症的辨識與初步處理等,並輔以情境模擬演練,提升學員在高壓環境下的應變反應及實務操作能力;另特別增加「急救教學與教案設計」課程,協助學員將課程所學知識及技能延伸應用於校內推動急救教育。課程結束後,學員需通過學、術科測驗,以確保每位學員皆具備獨立執行急救處置的能力,未來能在黃金時間發揮即時救援效益。國教署強調,校園是讓學生安心學習的安全場所,透過結合理論與實務的急救訓練,使學校護理人員熟練各項緊急救護技術,是守護師生健康安全的第一道防線。國教署將持續整合資源,共同提升學校護理人員及教職員緊急救護能力,以強化校園第一線應變系統,全面提升學校衛生服務效能,實現安全、健康、具韌性的校園環境。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84DEC9F4D6327A31
針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下稱臺師大)女足抽血,衍生師對生校園霸凌暨教師執行運用血液樣本之研究計畫違反人體研究法之爭議。教育部於114年7月17日與學生達成七點共識,並邀集衛生福利部、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及教育部體育署組成跨部會專案小組。自7月21日起,每週召開共計5次專案小組會議進行輔導及相關調查追蹤,包括設置學生單一申訴窗口,並結合專業團體與心理師公會提供檢舉、輔導、諮商與法律協助,並責成臺師大強化輔導機制,確保學生獲得必要支持;此外,專案小組已清查陳、周兩師相關共33件涉及運用血液樣本計畫,其中涉及外界檢舉、學生陳情12件及另外2件檢舉案,經實地查核有9件不符合檢核項目,將分別送教育部倫審會及國科會專案小組會議審議,後續視結果對研究人員及學校裁罰。國科會及體育署也已分別全面清查體育類研究計畫及運科計畫;對於陳、周兩師涉及違法行為已由學校教評會重新處以停聘與解聘;教育部也會追究校長及行政人員疏失,並由教育部考績會續處。教育部表示,透過此次跨部會合作,相關部會將持續追蹤辦理本案調查及議處,以責成學校落實與精進人體研究計畫審查及監督管理。目前各項共識事項之具體進展,詳細說明如下:一、    涉及校園霸凌部分,教育部已於7月17日設置學生單一申訴窗口(專線為02-77367936),提供歷年師大女足隊相關行政諮詢協助、霸凌檢舉、輔導諮商與法律諮詢等資源。另於7月22日會同專業團體入校輔導訪視並責成臺師大強化輔導機制,並請其每週更新對學生輔導之相關辦理情形。同時於8月1日委託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提供電話諮詢、心理諮商及精神醫療資源轉介。學校學務處也提供法律顧問及專人協助陪同,確保學生接受調查時獲得必要協助。二、    涉及陳、周兩師研究計畫部分,專案小組已全面清查其自任教起於服務學校執行運用血液樣本之研究計畫計有33件,經要求各校倫審會(IRB)於8月8日完成調查報部,再由專家學者進行檢視;其中外界檢舉、學生陳情12件及另外2件檢舉案,亦於8月15日完成實地查核,經查有9件不符合檢核項目。以上所有案件將分別送教育部大專校院研究倫理組織及運作指導委員會及國科會專案小組會議審議,視審議結果分別議處:(一)    屬教育部議處部分: 1.    針對研究人員及學校倫審會(IRB)涉及違反人體研究法之情事,將對研究人員及學校進行裁罰,或停權、解散學校倫審會(IRB)。2.    上述研究人員違反研究倫理部分,將請學校依教師法規定提送教評會審議是否構成解聘、停聘、不續聘之要件。(二)    屬國科會議處部分:違反專題計畫補助要點之情事,將分別針對研究人員及學校之違失予以處分,如終止補助、追繳補助款或降低管理費補助比率等。三、    陳、周兩師執行計畫涉及強迫學生繳回受試者費用部分,體育署於8月11日收到臺師大檢附補助陳、周兩師計6案運科支援計畫收支明細、印領清冊及原始憑證,經查與該署核結金額不符,已於8月15日針對經費流向疑義及相關資料移送檢調偵辦。國科會亦於8月4日發函清查,經檢視學校函復結果,於8月19日將5件研究案移送檢調偵辦。四、    專案小組針對國科會全面清查體育學領域涉及人體研究之97件血液樣本計畫,由教育部及衛福部於8月18日就「倫審會對研究計畫之審查、研究對象權益之保障、血液樣本管理及流向是否依計畫規劃辦理、血液樣本採集人員是否符合研究計畫所定資格、受試者人數、名單、費用流向及其他相關事項」等項目通知23校(含醫院)轉請其倫審會查核,於1個月內函復查核結果,並視審議結果分別由相關部會會同國科會續處。五、    專案小組針對所有運科補助計畫,已請體育署先行中止,同時就運科支援計畫涉及血液樣本有關受試者知情同意、申請IRB審查等是否符合人體研究法全面清查,並視清查結果依法續處;另請體育署著手研擬國內運科支援作業程序(例如檢測項目、抽血人員規範、血液保存、運用、管理、銷毀)及選手保護機制(例如知情同意書),將邀請衛生福利部研商建立相關機制。六、    針對陳、周兩師違法行為,教育部已責成學校依教師法規定提送教評會審議,對於周師霸凌部分,學校教評會已決議解聘周師且4年不得聘任為教師;陳、周兩師違反人體研究法部分則分別處以停聘3年與解聘且1年不得聘任為教師,後續教育部將就學校教評會審議結果進行續處。此外,教育部已責成臺師大追究校長及行政人員行政疏失;校長部分將由教育部召開考績會討論,行政人員部分將責成學校考績會或教評會等議處後函送教育部備查。專案小組強調,相關部會將秉持保障學生權益與捍衛研究倫理之立場,持續督導研究機構及其倫理審查委員會,透過適時調整並提升定期與不定期查核之密度與頻率,以完善研究機構及其倫理審查委員會制度機制,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F8D4D01AE7EDC39
教育部於114年8月19日舉行114年度大專校院特殊教育服務表揚典禮,表揚長期投入特殊教育的久任人員、深具專業與熱忱的績優人員,以及推動融合教育成效卓著的特色學校,建立投身特教服務的標竿模範。本年度表揚特殊教育服務久任人員32人、績優人員12人及特色學校3校。獲表揚特色學校的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由陳斐娟主任分享該校的特教支持服務與多元適性輔導活動,以「點燃心亮點,陪伴愛無礙,助生命潛能無限發光」讓每位特教學生都能找到自信、看見希望、成就夢想。榮獲特殊教育服務績優人員的魏杏真輔導員,分享從事特教輔導工作歷程,與學校教學及行政單位縱橫溝通,共同打造友善校園的支持網絡,以「有信任,一切都能成」與全體與會者共同勉勵。又為促進身心障礙學生輔導經驗交流與精神傳承,教育部同日辦理「大專校院資源教室新進輔導人員工作研習」,特別安排由獲表揚的人員分享多樣的特教工作心法,以提升整體特教服務品質。教育部期許,受表揚者是新進夥伴的學習楷模,今日的學習者也將蛻變為明日的領航者。大家攜手實踐「自發、互助、共好」的共融校園願景,讓教育真正成為照亮每一位學生生命的光。本年度所有獲獎人員及學校事蹟已彙編成冊,並製作影片,以供社會各界參閱,持續推動特教經驗的交流與傳承。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ABFFB142B2F583F
教育部今(19)日就部分團體針對「中學全面性教育教學指引手冊」(以下簡稱教學指引)提出之疑慮,特此說明並澄清,重申本部推動全面性教育(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CSE)之宗旨,教學指引係依據《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審查委員建議,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補充納入健康與體育領域課程手冊,並由國教署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研發;期間自111年3月1日至112年7月31日執行,廣邀性別教育、心理輔導、教師、家長團體、特殊教育、心理師及性平團體等專家學者參與,辦理8次專家諮詢會議,並透過焦點座談、研討會、工作坊與家長專題演講蒐集意見、修正內容;112年11月再由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委員、健康與體育領域輔導團及國家教育研究院等專家學者進行書面審查並提供修改建議,以確保指引之專業性、公開性與課綱一致性。一、關於外界所提訴求之回應(一)有關所提「要求學生自我揭露隱私風險」教育部強調,尊重隱私是性教育最基本的原則。教學指引內多次提醒教師區分「個人隱私」與「性教育教學內容」之區分,課程設計係以新聞案例或真實生活情境作為引導,教師在課堂上扮演的角色,是引導學生理解與辨識,並非要求學生自我揭露。所謂「貼近學生生活情境」並不等於揭露隱私,且教育部亦同步提供教師專業研習資源,以強化性教育教學知能,才能回應學生對「性」的學習需求。(二)有關所提「情慾探索取代風險管理」教學指引同時重視「情慾探索」與「風險管理」,各單元設計均兼顧此二面向。例如:第四單元以保險套使用教學為核心,強調不使用或不正確使用會增加性病感染與非預期懷孕的風險;第七單元以故事結合法律規範與學生共同討論理解責任與後果;第八單元則聚焦意願表達、溝通協商與性資訊的諮詢管道,協助學生學會自我保護。教育部強調,國際實證研究顯示,全面性教育能降低青少年性病與非預期懷孕的比率,推動 CSE 的目的不是鼓勵性行為,而是讓學生具備正確知識,懂得保護自己、降低健康風險。(三)有關所提「使用具有性暗示的素材」教學指引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利用學生日常可接觸的網路資訊,協助澄清性與性別迷思,培養其辨識與應對能力。教師亦須依學習者狀況選擇適當教材,避免片面素材被誤用或引發誤解,以達到正確引導之目的。(四)有關「以YouTube/街訪影片取代科學實證」影片僅作為引發學習動機的媒材,並非唯一教材來源。教學指引亦搭配使用衛福部統計數據、結合跨領域數學教學等方式,確保內容有科學基礎,協助學生進行反思與討論。(五)有關「缺乏評量機制」性教育課程具價值與道德思辨特性,不宜僅以單一分數或測驗評量。教學指引呼應十二年國教課綱精神,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效,重視學生是否學會,而非僅以完成進度為目標。現階段重點在課程設計,評量部分由教育現場教師依不同學習階段與課程主題發展,設計多元、適性的教學評量方式。(六)有關「與課綱脫鉤」教育部澄清,教學指引並未與課綱脫節,教學指引係以UNESCO《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為基礎,並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學習內容,並依《綱要》提醒之「在地性」與教學現場之真實狀況,強調「學習與生活結合」與「透過實踐力行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教學指引導論中更明確提及課綱,並無外界所稱的脫鉤問題。(七)有關「忽視風險覺察、拒絕技巧及延後發生性行為」國際實證研究顯示,全面性教育並不會使青少年提早發生性行為,反之單純禁慾教育效果有限且具風險。教學指引第六至九單元設計皆涵蓋風險覺察、性協商及溝通的教學設計,並與學生共同討論取代教學者單向灌輸,落實以學生為本之教學,正是為了協助學生具備正確知識與能力。(八)有關「支持CSE,但反對不合格CSE」教育部感謝各界支持全面性教育(CSE),並理解教師在推動過程中常受誤解與壓力。教育部強調,CSE的核心精神是保障青少年健康與權益,未來將持續以CSE八大核心概念為架構,蒐集多方意見滾動修正,攜手社會各界完善CSE,營造尊重、多元的校園環境。教育部強調,理解社會大眾對於CSE推動的意見,未來將持續廣納師生、家長與各界建議,並依據校園推動之實務經驗與在地需求滾動修正;同時視不同學習階段與課程主題發展,持續強化教師培力,落實專業教學,確保尊重隱私與專業守則的原則,共同營造尊重、多元、友善且安全的校園環境。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07A33CB345AD3B1
每年約有5,000位通過教師資格考試的師資生準備進入教學現場成為實習學生,進入成為教師的最後一哩路。為培育這些未來教育現場的種子,每年約近1萬名第一線教師投入教育實習輔導工作,扮演引路者的角色,擔負起理論與實務銜接、理念與現場融合的重要任務。為深化教育實習輔導教師的專業知能、凝聚實務經驗與支持系統,教育部自112年起委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辦理「教育實習輔導教師知能研習」。今年除優化課程內容,也採取初階與進階雙軌分流模式,結合政策導向與現場實務經經驗,打造深度與温度的專業共學平臺。今年研習課程於8月15日於線上展開、並於8月19日及21日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實體辦理,邀請全國擔任教學、導師(級務)、行政之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共同參與。為滿足初任和歷任輔導教師之不同需求,課程分為「初階」與「進階」兩類。初階課程針對新手實習輔導教師,著重以校為觀點談教育實習整體規劃、政策法規解析與評量重點;進階課程則鎖定經驗豐富的實習輔導教師或曾榮獲教育部教育實習績優獎之楷模教師,透過主題講座、經驗對話與小組討論,深入探討教育實習引導策略,強化問題解決與交流機制。延續教育部編撰之《師徒傳承點亮教育未來: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參考手冊》內容基礎,區分「幼兒園」、「國民小學」、「中等學校」、「特殊教育」等學制,以第一線實務輔導經驗進行分享及討論,從幼兒教育現場挑戰、小教日常教學與行政角色、中教引導活用實習輔導策略,特教著重修法後的實習輔導因應策略等,其中臺北市立大同國小特教科張書豪老師表示,因應特殊教育樣態多元,故規劃針對不同樣態的特教實習輔導及近期備受關注的普特融合概念納入實習輔導之主題討論中。期待透過全國教育實習輔導教師彼此共學共議,面對開學後即將面對的實習學生,能提升其專業即戰力。教育部表示,教育實習不僅是師資生的必經歷程,更是實踐教育理想的試煉場。教育實習輔導教師不僅是本身會教,更著重的是引導實習學生如何教,在這段過程將會扮演無可取代角色,輔導教師的陪伴與引導,會是未來教師教育專業與熱忱的啟蒙關鍵。本次研習活動是一場陪伴教育新芽築夢的起點、凝聚教育熱情的機會。誠摯邀請全國實習輔導教師踴躍參與,攜手引領未來教師在實習路上穩健前行,實踐教育使命。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6D961E0E93C8A91D
屏東縣萬巒國中教務主任余畇緗堅信,教育的關鍵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這位擁有20多年教職經驗的資深教育工作者認為,只要讓孩子覺得學習是有趣的,並創造「一次學習成功的經驗」,就能啟動他們的學習馬達。談起當初為何走上教職之路,余畇緗笑說,她原本考上長庚大學醫事技術系,但讀了兩個月後,在父母支持下毅然決然重考,轉而考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系。她回憶就讀大學期間,班上的學習氛圍極佳,不論是什麼課程,同學們都會一起腦力激盪,透過戲劇或各種創意方式呈現內容,一起想辦法讓學習變得好玩。這段「在玩樂中學習」的經歷,也深深影響她日後的教學風格。「動機對學習很重要,一旦有了動機,就算聽不懂的地方,學生也會自己去找資料。」因此,在課堂上,余畇緗特別重視課堂氛圍與學生的學習興趣。她笑說:「我不會一開始就說『把課本拿出來,我們上課』,而是先跟學生聊天,讓他們心情放鬆,再來上課。」余畇緗深知,許多學校面臨的問題,往往是社區結構問題的延伸。地區人口老化,學生人數僅剩高峰時期的三分之一,其中需要高關懷學生人數也超過全校三分之一。學生為什麼不想來上學?余畇緗說,多半是因為覺得「上學無用」,顯示對學校缺乏期待感。為了讓孩子願意回到學校,她付出了極大努力來提高學生的學習動機。為了吸引學生回到校園,余畇緗與同事設計各種課程,與學生協商至少每週到校幾天,承諾不讓他們整天坐在教室裡,而是安排美容、美髮等實作課程。為了這些課程,她也花了許多時間與校方溝通協調。對余畇緗來說,學生在課堂上聽不懂、覺得無聊,自然就不會想來學校,但只要有過一次學習成功的經驗,就有機會啟動他們的「學習馬達」。老師的角色,就是那個啟動引擎的人。作為生物老師,她不只靠課本教學,而是讓學生實際去看、去摸。教消化系統時,她會親自到屠宰場購買完整的豬或雞的消化器官,整理後帶回課堂講解,把抽象的生物概念具體化。此外,她還擅長用「問題引導教學」。她說,學生的提問能反映他們已有的知識和錯誤的觀念,老師透過追問,引導學生思考、創造,進而讓他們自己找出問題與解答,培養系統性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人聽到她是國中老師,常會笑說:「現在國中生很難教!」但她從不這樣認為。「學生很有趣啊!你跟他們互動,其實很可愛。」即使教育現場挑戰重重,她從不覺得疲倦。余畇緗笑道:「可能我就是喜歡事情被解決之後的感覺吧!」這種「解謎成功」般的成就感,是她20多年來始終保持教育熱忱的秘訣。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5E05F0BCD1CA7A1
為強化師資培育政策推動效益,促進教學資源整合與教師專業成長,教育部今(114)年建置完成並推出「良師藝友─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資源的整合平臺」(網址:https://teachernet.moe.edu.tw/)。此平臺統整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司自102年度起成立以來的師資職前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美感、藝術教育各項重要計畫成果,職前師資生、教育實習學生、在職教師,以及師培大學的教授無需各自搜尋不同的計畫網站取得訊息,可在此入口網站快速的獲得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等多元豐富的教學資源;各師培大學可透過平臺進行計畫送件作業,另外有意加入師培行列的民眾可查詢各類師資培育課程的開班資訊,期以達到師培及藝術教育資源共享、簡化行政流程,傳達師培及藝術教育重要資訊等功能,是教育部推動教育創新與專業發展的重要數位化平臺。「良師藝友」寓意著教育工作者之間的交流與支持:良師領航、藝友相伴。平臺彙整教育部所推動的多項重要計畫,如:「國外教育見習教育實習及國際史懷哲計畫」、「師資生實踐史懷哲精神教育服務計畫」、「師培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師鐸獎」、「學美‧美學-校園美感設計實踐計畫」、「藝秀臺-表演藝術教育影音平臺」等。內容涵蓋教學資源、教材與案例分享等,此外,平臺建置完整公開教育資源查詢功能,亦設有計畫申請入口與服務說明,提供使用者一站式的資訊與支援。良師藝友平臺是師資生與在職教師的專業增能好夥伴,提供各類教案教材、教學案例、教材教法專論等資源,透過專題影片與圖文素材,促進教學與專業成長的雙向支持。平臺設有藝術教育專區,包含課程教案、影音成果、人才資料庫等,並結合藝術教育活動補助、體驗課程申請與教學資源,以深化校園美感與藝術教育實踐。另平臺內建線上計畫申請服務系統,提升計畫送件、成果上傳的作業效率,是簡化行政流程的好幫手。平臺同時整合第二專長學分班、學士後教育學分班、幼教專班等開班資訊,提供完整課程查詢服務,協助在職教師與有志加入師培行列者精進專業,實現多元學習與資源共享。教育部表示期望藉由「良師藝友─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資源整合平臺」,搭建全國師資及藝術教育人才之間的教學交流橋梁,推動資源共享、專業共學的良性循環。透過這個平臺,讓「良師領航,藝友相伴」不僅成為理念,更成為實踐教育理想的行動力量。「專業成就卓越,教育引領未來」,期盼全國教育夥伴攜手共築卓越師資培育及藝術教育的新篇章。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227A200C71229D87
2025年第12屆成都世界運動會(簡稱世運)我國健力代表隊楊森選手今(17)日在健力男子裝備超重量級擊敗各國好手摘下金牌,同時也是我國在本屆世運的第5面金牌。賴清德總統在接獲喜訊後,於第一時間拍發賀電肯定選手優異的表現。我國的健力好手楊森於世運健力男子裝備超重量級賽事中,以蹲舉453.5公斤破世界紀錄、臥推332.5公斤、硬舉332.5公斤,三項總和1118.5公斤,總分108.9破大會紀錄的優異成績力壓群雄,勇奪金牌。本屆世運於成都舉行,聚集來自全球各地頂尖健力選手同場較勁。我國代表楊森在上一屆獲得銀牌,面對激烈競爭,在蹲舉、臥推與硬舉三項中皆有穩定表現,其中蹲舉更是打破世界紀錄,為我國摘下本屆賽會第5面金牌,展現頂尖的體能素質與堅毅的意志力。本屆世運健力項目共斬獲2金1銀,展現我國選手在國際健力舞台上的堅強實力。體育署表示,世界運動會競賽項目以非亞奧運項目為主,推動運動種類多元發展,本屆賽事我國派出120名選手參加14個競賽種類,賽事期間提供完善的後勤支援,共同協助選手挑戰自我、再創佳績。運動部預計於今年9月9日掛牌成立,運動國際化為未來施政重點之一,將持續投入資源為選手打造最好的競爭條件,提供更多國際賽事參賽機會,成為選手的堅實後盾。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59E3092C3568B270
中華民國第56屆世界兒童畫展,114年共有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泰國、聖露西亞等41個國家參加,國內5萬多件、國外1萬多件作品報名參賽,本屆經選出國內特優獎88件、優選獎256件,國外金牌獎25件、銀牌獎35件、銅牌獎60件,於8月17日下午2時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辦理國內特優獎及國外得獎代表頒獎典禮,並有來自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香港等19位學生,特來臺灣參加頒獎典禮,為一項具特殊意涵的國際藝術文化交流活動,歡迎各界蒞臨參觀。世界兒童畫展由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主辦,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協辦,第56屆世界兒童畫展選出許多具地方文化特色的作品,除了兒童對生活經驗、社會議題、文化特色之描述外,也發現了甚多兒童經觀察寫意結合想像之創意作品。如:花蓮縣明禮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張書幔同學的「送禮物給月亮」以愛心象徵祝福,以人物呈現攀登月亮的過程,是原創、純真與真誠豐富的想像故事;高雄市左營區福山國民小學三年級李和芸同學的「樹樂園」,以大樹為主體融合樹的型態與夢想,從經驗中找靈感,建構歡樂的樹樂園創意十足。臺中市南屯區文山國民小學六年級林宥辰同學的「地底大違建」,從一次旅行中坐地鐵猜想著地底是否還有更多的列車,用擬人化的兔子為敘事主角,用象徵隱喻手法結合空間想像與社會議題的圖像敘述,顯示作者對社會現象的關懷與批判思維。國外作品亦豐富多元,或反映當地特色,例如:烏克蘭Kira Konik「My city我的城市」,從畫面可見孩子期待著晴朗和平的日子,可在街道散步、車輛穿梭,重新學習,快樂生活。印尼Sheena Guntoro是個聽障學生,在「Living Neural Playground活躍的神經遊樂場」圖畫中,呈現內心世界,在寂靜與聲音之間腦海裡是一座遊樂園,整個畫面豐富和諧,顯示作者對繪畫的熱愛與專注。貝里斯Labiba Meju「How kids will bank in tomorrow'sworld孩子將如何經營未來世界」,她的作品透過文化與人民堅韌精神,以大地之母為核心,展現了充滿活力的靈魂,創作者傳遞著對世界的愛以及對眾人溫馨的提示。另有來自曾經獲獎的國際友人,波蘭女孩Krystyna Mol malarstwo 17歲時(中華民國第34屆世界兒童畫展)獲得金牌獎,當年在人生困頓中繪畫支持了她,目前從事繪畫工作同時修完心理學,是一位藝術治療師。聖露西亞Serena Mitchell在10歲時(中華民國第52屆世界兒童畫展)獲得銅牌獎,目前就讀藝術科系,已開始接案從事藝術創作。他們錄製影片透過頒獎典禮,感謝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提供這個舞臺,激勵他們人生旅程培養深厚的藝文素養,鼓勵得獎同學創造美好的藝術生活。這一場「藝術.文化.教育.交流」的世界兒童畫展,歡迎大家前往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參觀,仔細欣賞孩子作品,讓世界兒童畫帶領我們進入兒童的內心世界。了解更多兒童畫的故事,邀請全國民眾踴躍前往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第三展覽廳及美學空間參觀(展覽自114年8月6日起至114年8月24日止);另國內巡迴展及系列活動,主辦單位將邀請專家、學者透過兒童繪畫作品與師生、家長採互動方式進行深度對談,更多活動細節可上網中華民國兒童美術教育學會查詢。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D09826FC9EEB2655
2025年第12屆成都世界運動會(簡稱世運)我國沙灘合球代表隊選手今(17)日擊敗各國好手摘下金牌,同時也是我國在本屆世運的第4面金牌。賴清德總統在接獲喜訊後,於第一時間拍發賀電肯定選手優異的表現。在興隆湖沙灘賽場進行的沙灘合球決賽中,我國代表隊展現堅強團隊默契與頂尖技術,上半場一度以1:5落後,下半場開賽即追平比數,最後1秒黃英庭壓哨出手,獲得致勝分數,最終比數8:6 擊敗強敵荷蘭隊,贏得冠軍。本次世運首次納入沙灘合球項目,我國代表隊一路過關斬將,展現穩定且靈活的攻防節奏。臺灣選手充分體現團隊協作精神,以六連勝戰績力克美國、中國、匈牙利、澳洲、比利時、荷蘭,抱得金牌,寫下隊史首度於世運奪冠的輝煌紀錄,成為全球焦點。這面金牌不僅是對選手們辛勤訓練的肯定,也為臺灣體育界再添一筆耀眼榮耀。體育署表示,世界運動會競賽項目以非亞奧運項目為主,推動運動種類多元發展,本屆賽事我國派出120名選手參加14個競賽種類,賽事期間提供完善的後勤支援,共同協助選手挑戰自我、再創佳績。運動部預計於今年9月9日掛牌成立,運動國際化為未來施政重點之一,將持續投入資源為選手打造最好的競爭條件,提供更多國際賽事參賽機會,成為選手的堅實後盾。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419F15B12BBDBA2
2025年第12屆成都世界運動會(簡稱世運)我國健力代表隊江凱傑選手昨(16)日在健力男子裝備中量級擊敗各國好手摘下金牌,同時也是我國在本屆世運的第3面獎牌。賴清德總統在接獲喜訊後,於第一時間拍發賀電肯定選手優異的表現。 世運健力男子裝備中量級決賽今登場,臺灣好手江凱傑蹲舉352.5公斤,臥推227.5公斤,前兩項比完暫居第5名,不過他在硬舉項目發揮出色,以342.5公斤作收,最後以總和922.5公斤,總分107.54超越群雄,為臺灣再添一面金牌。另外我國健力女子裝備中量級黃彥慈、洪秀靜則是分別拿下第4名與第7名。我國謝宗庭選手在男子裝備輕量級決賽以蹲舉285公斤、臥推210公斤、硬舉280公斤,總和775公斤,總分105.81排在第2名,成功摘下銀牌,同場男子選手林逸鈞拿下第5名,健力女子裝備輕量級曾姿穎選手也獲得第5名的成績。臺灣單日在健力項目進帳2面獎牌,今(17)日在健力男子裝備超重量級決賽還有田基森和楊森將登場,持續為中華隊選手集氣加油。體育署表示,世界運動會競賽項目以非亞奧運項目為主,推動運動種類多元發展,本屆賽事我國派出120名選手參加14個競賽種類,賽事期間提供完善的後勤支援,共同協助選手挑戰自我、再創佳績。運動部預計於今年9月9日掛牌成立,運動國際化為未來施政重點之一,將持續投入資源為選手打造最好的競爭條件,提供更多國際賽事參賽機會,成為選手的堅實後盾。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C8CB1A012D2B3D24
為實踐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強調的「適性發展、多元學習」核心理念,教育部國教署持續推動各級學校善用校訂課程與彈性學習時間,設計多元選修課程,提供學生依興趣探索學習的機會。位於離島及東部地區的學校,紛紛發展出具地方特色、實作導向與跨域整合的創新課程,展現偏鄉教育的創造力與深度。馬公高中推動「海洋文化」課程已邁入第10年。課程由一群跨領域教師組成的教學社群共同設計,內容融合海洋地理、生物、環境與體育,透過實地探索、實作訓練與戶外挑戰,引導學生認識家鄉島嶼地景與海洋文化。學生從課堂中習得水域自救與獨木舟操舟技能,並在每年5月參與「獨木舟跨島」活動,另教師利用假日時間帶學生至外地練習,課程更拓展至與外校交流,包含彰化女中、竹山高中等,讓學生在互動中拓展視野,深化對環境的尊重與海洋永續意識。金門高中發展出全國少見的「金準射擊」選修課程,由體育教師規劃並授課。課程核心為空氣手步槍射擊訓練,學生在具備合法資格與安全設備的射擊教室中學習基本姿勢、瞄準技巧與心理穩定訓練,並延伸至運動法規與文化議題,包含對《槍砲彈藥刀械管制條例》的認識、現代5項競技介紹,以及原住民族狩獵文化的探討,使學生具備全面理解射擊運動的素養與脈絡。學生回饋,課程訓練其高度專注力與抗壓性,也提升自我管理與學習效率,是一門跨越體育與文化的深度課程。成功商水善用在地產業與數位資源,發展多元選修課程,展現偏鄉教育的創新與行動力。「日式料理」課程在公益平臺文化基金會及欣葉國際餐飲集團支持下推動,邀請五星級主廚親臨授課,學生運用成功鎮當地新鮮漁獲進行實作,也深化對飲食文化與地方產業價值的理解。學生反應熱烈,為未來職涯探索奠定實力基礎。同時,學校加入教育部新興科技區域推廣聯盟,與板橋高中合作開設「潮創客瘋設計」課程,透過遠距教學讓學生接軌AIOT最新趨勢,內容涵蓋物聯網、感測器、資料分析與人工智慧等應用,並融入自動化設備組裝與原型開發,強化學生科技素養與創新思維。此課程不僅提升學生跨域能力,更有效縮短城鄉數位學習落差,實踐教育均等的核心目標。國教署表示,將持續支持各校發展具地方特色的課程,強化資源共享,無論城市或偏鄉,每一位學生都值得擁有豐富而有選擇的學習旅程,讓每一所學校都能成為學生發光的舞臺,這正是十二年國教「適性揚才、成就每一個孩子」的最佳實踐。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0ADEA8A37110BCBA
我國參加2025年第18屆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16日傳來捷報,在34個國家、111名參賽學生中,我國共獲得3金1銀及國家團隊野外考察1金1銀1銅佳績,國際排名第2名(以學生競賽總成績計算),整體表現亮眼。個人賽事方面,代表我國參賽的4名學生中,3位金牌獲獎者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學生姚亦耕(個人排名第1名)、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學生莊定祐(個人排名第4名)及臺北市私立薇閣高級中學學生何海銘(個人排名第12名);1位銀牌獲獎者為國立花蓮高級中學學生包程宥(個人排名第18名),整體表現亮眼。我國代表隊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葉孟宛等10多位教授、學者組成輔導團隊負責培訓,歷經全國初選、選訓決賽營、國家代表隊選拔營等階段,從全國90所學校共510名學生當中選出4名學生代表我國參加比賽。本次代表團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葉孟宛擔任領隊、國立中央大學教授林沛練擔任副領隊,並由國立成功大學教授陳炳志、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曾于恒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米泓生、林佩瑩協助競賽試題翻譯及成績仲裁等工作,於8月8日至16日參加競賽,大會於16日公布成績並舉行閉幕典禮。為獎勵學生優異表現,教育部訂有「參加國際數理學科奧林匹亞競賽及國際科學展覽成績優良學生升學優待辦法」,獲得本項競賽金、銀、銅牌獎者,可保送大學各本學系或推薦入大學各學系。另於競賽獲金牌、銀牌及銅牌獎者,分別可獲得教育部頒發新臺幣20萬元、10萬元及5萬元獎學金。國教署表示,我國自2007年起參加國際地球科學奧林匹亞競賽。未來仍將持續選、培訓優秀學生參加本項競賽,培育具潛力之地球科學人才,並透過參與國際賽事促進跨國交流,推動青年學子與世界接軌,以提升學生國際視野及國際競爭力。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731CFC6225D6CEAD
為鼓勵教保服務機構發展與閱讀教育及融合教育相關之多元創新課程,並促進經驗交流與實務增能,教育部16日及24日分別於臺中、臺南辦理「2025全國幼教論壇」,邀集全國幼教專家學者、教保服務人員齊聚一堂,分享以幼兒為本的課程成果。論壇以「愛閱讀˙享共融 開創幼教新篇章」為主軸,規劃專題講座、課程案例分享及工作坊等,各場次均有約180位幼教現場夥伴參與交流,部分分組座談場次亦開放線上直播收視。全國幼教論壇16日於惠文高中舉行中區場次,張廖萬堅政務次長參與開幕致詞時指出,教育部透過舉辦全國幼教論壇,蒐集教學現場活潑有趣、彰顯幼兒園在地特色的教案,並邀請教學現場的教育工作者們彼此交流,分享推動閱讀教育及融合教育的巧思及解決問題的經驗。閱讀教育政府和民間都高度重視,而台灣在推動閱讀教育方面在國際上已有良好聲譽和成效;融合教育是目前現場一個重要的議題,實際推動過程一定會有挑戰,為了提供更友善的學習環境,需要透過專業研習、經驗分享與交流,幫助現場教育工作者解決問題。教育部和國教署未來將持續與地方政府合作,給老師更多的支持。期待透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使幼教的發展好還要更好。國教署指出,為強化幼兒語文表達與理解能力,近年持續推動閱讀教育與國家語言學習融入教保服務課程,引導教保服務人員培養幼兒閱讀興趣與引發學習動機;同時,教育部也積極建構融合教育支持體系,鼓勵普通班與特教班資源整合,並透過教保專業調整環境、教材與教學策略,輔以專業團隊合作,支持每一位幼兒學習,實踐「看見每一個孩子」的理念。此外,為分享幼教人員的教育專業及教保工作的實際經驗,國教署舉辦幼教人員說故事影片拍攝徵選計畫,透由「以人為本」的夥伴關係為敘事主軸,呈現幼教人員對幼兒社交、情感和認知發展扮演的關鍵影響,本次徵選共11組得獎團隊,由張廖萬堅政務次長在全國幼教論壇活動中,併同本次論壇優良教案徵稿頒獎,勉勵獲獎團隊。兩場論壇皆邀請專家進行專題演講,從閱讀與融合教育的不同面向切入,呼應論壇主題。中區場次邀請藝術賞析與圖畫書教學專家宋珮老師,以「和幼兒一起觀賞圖畫書」為題,分享如何運用圖畫書引導幼兒進行深度對話與美感體驗,培養其觀察、思考與理解他人的能力;南區場次則由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吳佩芳教授主講「翻轉看見:以兒童權利為核心的融合教育實踐」,探討融合理念在學前現場的具體實踐策略與多元支持機制,強調每位幼兒都能被看見與成長。在課程實例分享部分,兩場次邀請學者專家及近40組來自全國公私立教保服務機構的教學團隊,進行教學方案分享。分享主題除了有老師陪伴孩子共讀,讓孩子從認識到喜歡童詩與故事經驗過程的閱讀教育主題外,亦有以著重實踐生活教育、大肌肉活動、學習區活動、在地化活動的全方位設計學習 (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UDL)融合主題分享。論壇中區場次亦分享本土語融入教學、STEAM 探究、語文經營、音韻覺識、在地化課程、認識自己與他人等多元課程主題。國教署表示,學前階段教育應以幼兒為主體,本次論壇希望社會大眾看見幼教課程豐富性及多元性,在教保服務人員專業化之教保活動課程之下,支持每一位孩子的成長。
新聞來源: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486BA09623B20150


登入系統


功能選單


系統公告

2025/8/9 AI生成打字文本上線,歡迎使用,本案經費由花蓮縣教育網路中心補助,每個帳號每天可以生成最多五篇文本,未登入的使用者恕不開放本功能。

2023/1/6 中文打字及靜思語打字練習進入了一個新時代,提供「有注音」的範文供年級比較低的小朋友練習,即使沒學過的字,小朋友看著注音應該也能順利打出來了,歡迎使用

2022年公視新聞RSS服務改版,不提供完整新聞內容,只提供簡單摘要,本站的公視新聞打字服務無法取得完整新聞內容,只能暫時停用,改為提供教育部即時新聞。

本站自2021/3/18改版以來,至2021/7/31已超過24萬筆測驗紀錄,未來測驗紀錄增加速度勢必還會再加快,為提升使用者的操作體驗,減少伺服器查詢及統計負荷,也貼近學校教學現況,每年8月1日新的學年度起,會將打字練習紀錄轉移至新學年度的資料表存放(舊有的紀錄並未刪除),期盼打字高手們繼續練習,挑戰自己,再創佳績。
8/1移轉之後,所有查詢頁面只能查到該學年度(每年8/1至隔年7/31)的測驗紀錄和統計情形,如非必要,跨年度的資料不再提供查詢,以節省系統資源。如果有老師要用本站的測驗紀錄做為學生成績參考,也請於7/31前完成統計。